有一天晚上,一位學齡男孩在床上玩耍,然后支使媽媽幫他拿一個玩具??蛇@位媽媽認為,如果孩子有困難,她可以提供幫助,可孩子閑著、玩著,懶得從臥室到客廳拿玩具,她是不樂意提供服務的。于是,就斷然拒絕了孩子。可這樣做好嗎?參見《當孩子向你尋求幫助的時候》。

孩子的成長過程,也可以說是一個學會獨立的過程。他們需要在長達20年的學習過程中,學會一定的勞動技能,在社會化大生產中利用自己的技能,通過勞動來養(yǎng)活自己和未來自己的家庭。所以,任何能幫助孩子獲得獨立能力的訓練,盡可能在自己能力范圍內學會不依靠他人,是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訓練,父母在這方面不能不重視。

孩子出生后,除了天生會吸吮以外,幾乎沒有任何生存技能。父母此時是充滿喜悅之情,心甘情愿地去幫助孩子做一切的事情。當孩子學會走路以后,他們的視野大幅度擴展,并隨著年齡增加,有了自我意識和自我評價。所以,當孩子在某方面具備一定能力后,父母要滿足孩子的獨立意識,學會放手讓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早晚要獨立生活。

對許多家長而言,太在意孩子的知識學習了,既嫌棄孩子做的不好,也生怕孩子因此耽誤時間,故經常會包辦孩子的許多事情。可是,培養(yǎng)孩子的動手能力,不僅不會影響到孩子的學習,反而強化了手、眼、腦的配合,對未來真正的間接經驗學習大有幫助。至于做不好,我井中月想,誰都是經過不斷嘗試、失敗、再嘗試,并逐漸達到“熟能生巧”的。參見《讓孩子癡迷“家務活”游戲》。

比較有意思的是,有些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忽然有一天明白過味來,認識到讓孩子自己做自己能做的事情是非常重要的。于是,一個突如其來的“巨變”發(fā)生了!比如,某位媽媽“厭倦”了每天督促孩子寫作業(yè),知道孩子沒有寫也故意不提醒,明擺著第二天讓老師批評和教訓孩子,以期望孩子自己學會主動做好作業(yè)??蛇@個辦法真的有效?參見《讓孩子聽話的更有效方法》。

這種讓孩子受到“罪有應得”懲罰的教育模式,如果家長只知道拿來主義和生搬硬套,其效果是否有效,基本可以和中500萬的彩票大獎一樣。其最終的結果是,孩子不僅沒有什么改變,甚至會出現(xiàn)“破罐子破摔”的現(xiàn)象。當然,不排除有中大獎的“奇效”,但那些都是父母做了無數(shù)的鋪墊和事后溝通的,以及恰好符合孩子的氣質類型。參見《懲罰目的是讓孩子害怕后果?》。

對于孩子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實際上可以分成兩類,一是孩子已經掌握技能的,二是孩子本應該做的,但由于各種原因,例如父母包辦,導致孩子做的不好或不會做。但不管是那種,父母在“恍然大悟”之下,突然使用撒手狠招,都是非常不恰當?shù)?!對此,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孩子在學自行車,本來你是扶著,可突然撒手,孩子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呵呵。

所以說,父母想轉變以往過度包辦的情形,是非常好的認識,也是應該去做的。只是在做之前,父母一定要先判斷孩子是否具備對應的能力。如果孩子還不具備“大撒把”條件,那就需要家長先手把手地教會孩子,并盡可能把一個較大的任務拆分為數(shù)個小任務,提高孩子參與的積極性和獲得較多的成功體驗,使孩子迅速、高效完成受訓過程。參見《讓孩子按年齡學做家務活?》。

在孩子完成某個任務后,父母就要進行恰當?shù)谋頁P和鼓勵。如果孩子做的不好,也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和贊許他們的勇敢嘗試。特別注意的是,父母放手也不是等孩子掌握全部技能才開始,而是要隨著孩子的能力提高,逐步適當?shù)姆艡?。比如,孩子自己學會穿衣服但不會系扣子,那就先鼓勵孩子自己穿,家長最后系扣子,而不要等全部會了再放手。參見《放權就意味著要相信孩子》。

那對孩子已經具備的能力,比如,某天孩子請你幫忙穿,你認為他們已經會穿衣服了,就要求孩子自己穿,家長這樣做是否正確呢?其實,這樣做的教育理念對,但操作方式很不好,要求孩子去自主做的事情,如果一開始就這樣做沒有問題,但以往經常包辦,而某天家長突然不打招呼就不幫助了,這就變成成人的思維了,孩子很難明白為什么。

讓我們換個場景來看看:假設你某天上班遲到了,以往公司也沒有出臺懲罰規(guī)定。可是,當你一進入公司大門,就被上司宣布因為你遲到被扣工資了,你會有什么樣的感受?我井中月想,這樣的結果是每個人都不愿意接受的!雖然上班遲到是不對和對工作不負責任的表現(xiàn),但事先沒有約定和廣而告之,誰心里也不舒服,對“懲罰”持有抱怨和抵觸。參見《點評:讓寶寶“聽話”的懲罰》。

所以,哪怕孩子已經具備某項自理能力,如果事先沒有約定且以前一直在幫,孩子來請求幫助,父母就一定要幫。這是一個視角的問題,也是尊重孩子的一種方式,任何不打招呼的方式,很難讓孩子接受,甚至讓孩子感覺到不安全,以為父母出現(xiàn)了問題。當然,幫助孩子之后,就可和孩子打招呼,說從下次開始此事就不再幫忙了,因為孩子你已經長大了,自己能做的事要自己做。

事先和孩子說明他們應該做什么的時候,很可能孩子當時會答應,但下次會耍賴并尋求幫助。此時,家長的處理方式和給孩子立界線基本一樣,一定是“溫和而堅持”。如果孩子因此出現(xiàn)發(fā)脾氣、哭鬧等挑戰(zhàn)家長底線的方式,父母不能放棄自己的防線,否則孩子下一次依然會如此的。當然,特殊情況例外,例如生病、正在忙一些重要事情時。參見《給孩子立界線從小事做起》。

父母要知道,孩子習慣改變絕不是一天的可以完成的。如果以往已經過度幫助孩子,那也就別指望孩子很快會主動去做,畢竟人是一種趨利的動物,習慣了養(yǎng)尊處優(yōu)和愛支使家長,突然孩子的“權利”被剝奪,一定是會有反抗的。所以,父母不要用命令的方式去改變和驅動,而是要想方設法增加孩子的行為動力,并給與他們充分的成功體驗。

另外,想讓孩子聽話,自己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增加動力方面不能是采用零花錢、物質獎勵、許諾、約定懲罰等方式,這些方法雖然有短期的效果,但終究會因為刺激度不足而失去應有的作用。每個孩子都有上進心,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所以,比較好的鼓勵方式,應該是社會性的擁抱、微笑、夸獎,以及讓孩子看到自己的成績,并從中獲得愉悅。參見《案例分析:給孩子零花錢方式優(yōu)劣對比》。(作者:井中月,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的人和育兒書籍《生活場景中的教子智慧》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