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高考語文真題(廣東卷)word版
(二)實用類文本閱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l9 21題。
寂寞出學問
——《解放周末》對話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秦紹德教授
昨天是第25個教師節(jié)。復旦大學向全體教師發(fā)出致謝和倡議,感謝在學術領域中默默耕耘多年的教師們,并倡導一種甘坐“冷板凳”的治學精神。
這種倡導,關乎復旦,又不止于復旦;關乎教師,也不止于教師。下面是記者對復旦大學黨委書記秦紹德教授的專訪。
記者:在教師節(jié)這一天,復旦大學為何向全體教師發(fā)出這樣的致謝?
秦:我們向辛勤工作一年的教師致敬,不僅尊重教師的一般性勞動,還特別強調(diào)一個重點:不能遺忘在學術領域耕耘多年、默默無聞的教師們。這些教師沒有受到媒體的過分關注——被媒體過分關注恰恰做不出學問——因此,容易被遺忘。在這一時刻表達對他們的由衷感謝和深深敬意,是非常必要的。
記者:錢穆先生說過,做好學問,要“潛心十年”。
秦:是的,類似的說法不少。20世紀50年代,南京大學韓儒林先生就把范文瀾先生的治學精神概括為兩句話:“板凳需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边@種甘坐“冷板凳”的精神,就是堅守學術的精神——無論外面發(fā)生了如何翻天覆地的變化,在攀登學術高峰的路途中,一定要堅守學術。在這個方面,我頗為自豪,因為在復旦大學的歷史上,不乏甘坐“冷板凳”、作出卓越成就的學者,他們的精神,是復旦重要的精神遺產(chǎn)之一。
記者:這種精神的確是寶貴的,但是,是否非得寂寞才能出學問?不甘寂寞就不能出學問嗎?
秦:這個疑問可能來自于現(xiàn)在一種有目共睹的現(xiàn)象:學術考核時,不少教師拿出了一大摞成果,十幾篇論文、好幾部大書,都是在有限的幾年內(nèi)寫成的。但是,真正在學術界的人都知道,即使是一篇有真知灼見的論文,恐怕也不是一年半載就可以完成的?!爸鞯壬怼敝挥性趥€別天才身上才能發(fā)生。我認為,在現(xiàn)行的考評體制下出現(xiàn)了那么多的“碩果累累”“著作等身”是不符合學術規(guī)律的。
記者:也就是說,做學問來不得半點浮躁,必須靜心求實。其實,“寂寞出學問”也是中國學界長期以來形成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那么,您認為怎樣才能真正耐得住寂寞?
秦:在這方面,很多學者都有經(jīng)驗和教誨。做學問,首要的是要有其趣,要有對學問的熱愛。比如,陳尚君教授用了20年的功夫做了《全唐文補編》、《全唐詩補編》,他做的工作大部分是輯錄、??薄⒂喺?,是非常細致認真的學問。當年陳先生住房不寬裕,在出版社借了20平方米的房間,夏天沒有空調(diào),但他又不敢開電風扇,怕吹亂紙頁,只能打著赤膊,揮汗如雨地工作,多少年如一日地堅持下來。很多人說,這多苦啊,我才不吃這個苦呢。實際上陳先生是苦中有樂,這種樂趣,是別人難以體會的。真正熱愛學問的人,即使是在艱苦和寂寞的環(huán)境中,內(nèi)心也并不孤單,相反,很充實,很幸福。
記者:您倡導學者要甘坐“冷板凳”,顯然與當前浮躁的學術環(huán)境和文化氛圍有關,不少人認為,這不僅僅是學術問題,而且是整個文化和社會的問題。在這其中,媒體似乎也起了不少的作用。那么,您認為,在當今的時代,學者和媒體之間應形成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秦:應形成良性關系。媒體要著重宣傳學者的學術精神,恰當宣傳他們?nèi)〉玫膶W術成果,而不要去追逐學者的私人生活,不要過度把學者放置在社會熱點中。媒體的過度關注會損害學者。
記者:有不少學者甘心埋首做學問,也有學者以走出象牙塔、主動參與公共空間為己任。
秦:確實有好多真正做學問的學者是不發(fā)言的。我們的態(tài)度是,鼓勵學者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學識在媒體上講點話,關鍵是要有真知灼見。知識分子提出一些意見,對守住社會的良心、主張社會公正,絕對是有好處的。但是,學者在和媒體互動中,要守住學術界限。學者可以通過媒體適當傳播學術成果,但一定不要把名利和傳播掛起鉤來,不要使自己成為“媒體學者”。學者不要以為通過在媒體上的頻頻亮相,自己就可以變成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對任何事情都能發(fā)表看法的“全才”。這實際上是在降低學術的影響,也是在暴露自身的不足。
(原載《解放日報》2009年9月11日第l7、18版,有刪改)
19.圍繞“寂寞出學問”,秦紹德從哪三個方面作了倡導?(5分)
20.秦紹德認為,學者“被媒體過分關注恰恰做不出學問”,根據(jù)文意,怎樣理解這一觀點?(4分)
21.如何理解文中所說的“這種倡導,關乎復旦,又不止于復旦;關乎教師,也不止于教師”?結合全文,請談談你的理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