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從哈佛學到什么?
與世界各地的學生一樣,我也是因為仰慕哈佛大學而來的。
法學院的上課方式很簡單:教授引導學生們進行案例分析和討論,最后對每位學生的發(fā)言進行評論——評論你思維的創(chuàng)造力。從小就在課堂上積極舉手發(fā)言的美國學生常常是課堂討論的活躍分子。哈佛濃厚的學術風氣最充分地體現(xiàn)在課堂討論之中。在同學們百家爭鳴式的辯論中你自己的思維也很快變得犀利起來,變得火花頻閃。
回國后,常常勾起我對哈佛回憶的不是別的,而是咖啡的氣味。每當有醇香的咖啡香味入鼻,我的眼前常常浮現(xiàn)出清晨法學院課堂上的一幕:同學們胳膊底下夾著厚重的大部頭法律書籍、手里端著一杯散發(fā)著熱氣、飄著苦味的咖啡,睡眼惺忪地匆匆走進教室。還記得克拉克院長在開學典禮上說:“哈佛是培養(yǎng)杰出人才的地方。不要為即將開始的學習生活感到不安和緊張。我相信你們大家都能畢 業(yè),盡管學習是嚴酷、艱苦的。萬一你們當中哪一位不幸未能畢業(yè),那不是你的錯,而是我們的招生人員眼神有誤……”院長的話語雖然詼諧、輕松,但我相信我們這些在座的新生們從他輕松的話語中得到的決不是輕松的感覺。
沒有周末。日子就是在讀書、拼命地讀書中過去的。在國內(nèi)對外經(jīng)濟貿(mào)易大學讀本科、研究生時一直成績優(yōu)異的我來到哈佛時才對壓力有了更深切的感受。關于考試,有一個現(xiàn)在看來有些可笑的細節(jié):每次進考場,我都要唱幾句“向前!向前!向前!我們的隊伍向太陽……”這首雄壯的進行曲,給自己鼓氣。
6月6日,是畢業(yè)典禮的日子。作為哈佛建校以來第345屆畢業(yè)生,大家穿著學位服,在親友的陪伴下舉行盛大的畢業(yè)典禮。當哈佛大學校長在致辭時說到“你們已經(jīng)順利通過哈佛所要求的各門考試,我現(xiàn)在宣布:你們可以離校了”的時候,全場響起畢業(yè)生們?nèi)缋椎臍g呼聲。校園內(nèi)到處是歡聲笑語,到處是按下快門、留住那燦爛笑容的人們。為了這一天,同學們付出了難忘的努力。不過,狂歡是暫時的:即將在一個多月后舉行的紐約州律師資格考試還等著我。一鼓作氣,再打一仗。
我從哈佛畢業(yè)已有六年,但那一段學習經(jīng)歷很令我難忘。記得畢業(yè)典禮上有教授講:“你們是世界的鹽,鹽的作用是給世界味道,給它防腐,你們有機會來這里讀書,又很幸運地畢業(yè),如果畢業(yè)后沒有起到鹽的作用,是有愧于哈佛的?!边@就是哈佛精神:給人振奮、催你向上,讓你努力作一粒哈佛培養(yǎng)出的鹽。
原以為進入肯尼迪這所培養(yǎng)了羅斯福、肯尼迪等各國政界要人的政府學院會給我們講很經(jīng)典的哲學、行政方面的著作。但從第一堂課到畢業(yè)那一天竟然一篇也沒接觸到。這一年人是整個被浸泡在書里的,不許外出工作,包括打工,如果你把時間花在掙錢上,教授不會高興。第二年一到來,先是在夏天,學校會積極推薦你去工作,逼著你在實踐中迅速鍛煉,一段時間后回到課堂,再學習華爾街基本市場運作,進行金融分析,開始大量的案例討論。
教授有專門從事學術研究的,但更多的是身系兩頭,一面在哈佛從事教學,一面隸屬于某一個社會機構,他們中有許多是市長、部長。這樣就確保了教授們所講的內(nèi)容很實際,因為很可能就是他工作中剛剛遇到的事兒。比如,我們有一個講產(chǎn)業(yè)政策的教授,起初他是司法部助理部長,在我畢業(yè)時他又去做克林頓的勞工部長,他就天天在講案例,講他和克萊斯勒打官司,為何克要破產(chǎn)、美國政府卻要給他5億美元。這樣的案例分析課非常實用、非常解決問題、非常有針對性,當然也非常刺激。高度量化、數(shù)字化、技術化,這就是政府學院案例教學法的特色。
政府學院沒有法學院那樣氣氛緊張,常有各種社會公益事業(yè)要求你參加,例如演講、討論、募捐、娛樂等。通過這些,讓我又在體會它的協(xié)作精神。合作,對于每個現(xiàn)代人來說都是一個重要意識,尤其是對于政府學院里大部分將來要走政途的人來說,這一點很關鍵。在政府學院,有一部分是官派出來的,也有是像我這樣自己考出來的。無論是哪種形式,它只看重你今天能來這里的成功?!拔沂俏磥淼拿绹偨y(tǒng)”、“我是不久的外交官”這樣的宣言在校園里很平常,因為通過努力,你的確能實現(xiàn)你的誓言,所以,哈佛又讓你懂得了自信。
也許回國后你真成了該國的首腦,哈佛也只是給你發(fā)一封簡單的賀電,因為從哈佛走出的人物實在太多,就如開學典禮上院長的那段話:哈佛是培養(yǎng)領袖的地方,我們的做法是把全世界優(yōu)秀的人抓來給你們鍍金,等你們畢業(yè)了,你們的成功與我們的教育相連,但,實際上所有的成功都屬于你們自己,祝賀大家!
在哈佛學習MBA的兩年中,其獨特而有效的案例教學法使我們獲益匪淺。學生們在拿到第二天討論的案例及相關資料后,每個案例花兩三個小時,獨立閱讀、思考、分析、提出設想,然后在學習小組里集體討論,同學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工作背景,提出不同見解。
教授在課堂上講話是很少的,在80分鐘的時間里加起來也就10分鐘,他們走上講臺后一般只說兩句話,第一句是“GoodMorning”(早上好),第二句是 “Mr.XX,Please Open the case”(XX先生,請分析案例),之后便主要是學生們在教授的引導下發(fā)言討論了。教授這種隨意點名發(fā)言的做法被稱為 “ColdCall”,意即冷不防的提問,學生們都很害怕被ColdCall,所以他們在 頭一天都會努力地苦讀案例,以免在被叫起時無話可說。要知道,課堂發(fā)言成績占總成績的50%,另外50%才是考試成績。教授對于學生的發(fā)言,并不太注重言辭是否華麗、形式是否吸引聽眾,而是更注重內(nèi)容質(zhì)量。
期末考試也很有特色,平時上課是8:30開始,考試卻是從早晨9點開始,時間4個小時,到下午1點結束。這就好像一位公司職員在早上9點上班后,被叫到了經(jīng)理辦公室,接受了一項棘手的工作,苛刻的經(jīng)理要在下午1點吃午飯之前看到分析及方案選擇報告。
同樣,每天給學生安排兩三個案例做分析也源于此理。試想,在現(xiàn)代商業(yè)社會紛繁復雜的競爭環(huán)境中,一個時刻處于壓力之下的經(jīng)理人員如果拖拖拉拉,優(yōu)柔寡斷,一天只能處理好一件事情的話,這個企業(yè)豈不很快關門大吉?
有一次,我所在的班級與美國另一所名校的MBA學生座談,該校一名學生抱怨說他們每周要分析、討論一個案例,簡直忙得沒有時間打網(wǎng)球了。我的同學不得不告訴他,哈佛商學院的學生每天就要分析兩至三個案例。提出抱怨的那位仁兄看上去著實嚇了一跳,也許他過后會暗自慶幸沒有上哈佛吧。
哈佛的學生在兩年的學習中要分析800個案例,這種大密度的案例分析訓練,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善于歸納和推理,在獲得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礎上找出一般規(guī)律,善于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以企業(yè)的大目標作為制訂行動方針的綱領。
哈佛的案例教學法獲得了巨大的成功,因而它編寫的案例遍銷全世界。但是由于中國和美國的商業(yè)背景、文化背景均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建議中國學校在教授MBA課程時,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要全盤照搬哈佛的案例,批判地吸收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