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考試時有沒有犯過這種錯誤:題干里明明讓你找“不”符合的一項,你卻去找符合的項。

如果你有,那你就是遇上了“摩西幻覺”(Moses Illusion),摩西就是圣經(jīng)里那個摩西。

在你掌握了知識點的情況下,你可以很好地識別答案里面的錯誤,但是卻很難識別題干里的錯誤和不協(xié)調(diào),因為你本來就是帶著識別的目的去看答案的,但是并沒有帶著識別的目的去看題干。

這就是摩西幻覺,它屬于心理學(xué)領(lǐng)域的“知識忽略”。

Knowledge neglect?refers to cases when people fail to retrieve and apply previously stored knowledge appropriately into a current situation. Perhaps the most famous example of knowledge neglect is the Moses Illusion. For the illusion, participants are asked to answer the question, “How many pairs of each animal did Moses bring on his ark?” If a participant answers the question by simply saying, “2,” then this is an example of knowledge neglect because the person has failed to apply their previously learned knowledge that Noah was the individual who constructed the arc and herded the animals, not Moses.
知識忽略指的是人們不能把已有的知識合適地運用到眼下的場景當(dāng)中。最出名的知識忽略現(xiàn)象應(yīng)該就是摩西幻覺了。這個幻覺是這樣的:受試者被要求回答“摩西上方舟的時候,每種動物帶了幾只?”如果受試者回答的是“2”,那這就是知識忽略現(xiàn)象了,因為受試者們忘了是諾亞建造了方舟并把那些動物帶上去,并不是摩西。

這個是人類的天性使然。

首先,我們一般下意識地認(rèn)為事情都是真的,因為我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眼見為實,我們總是先默認(rèn)所有的信息都沒問題,出問題了才會去花額外的精力來識別這些錯誤。

第二,我們習(xí)慣于“差不多就行了”的狀態(tài),因為我們的日常交流語言都是不精準(zhǔn)的、細(xì)碎的,我們很善于把這些零散的信息提純之后組成一個完整的概念來理解;

比如A說:“我今天早上上班前在公司旁邊那家星巴克,我的天,人好多啊,我買一杯美式花了20……差不多有30分鐘了,前面好像有17、8……不對,應(yīng)該至少有20個人了,而且店員好像還不是很熟練,穿綠裙的;后來來了公司之后電梯在3樓,啊不對,4樓吧,對4樓又?jǐn)D進來10來個人,從來沒碰到這么擠過,結(jié)果我只能把咖啡舉到臉前面,千難萬險才到辦公室。?!?/p>

B聽了就能理解到:哦,他早上在星巴克買咖啡排了很長的隊,電梯里又被擠了,所以心情不太好。

這不妨礙交流。

但是,這種自動的處理能力也是有弊端的,因為我們很容易就會忽略那些摻雜進去的錯誤,甚至還把錯誤當(dāng)成知識記下來。

這個問題其實還是蠻嚴(yán)重的。

要解決它嘛,也沒有什么捷徑,只能說我們得常常提醒自己多長個心眼了,別讓自己成為一個邏輯混亂的人。

?

OK,來講講今天的詞?neglect

它的意思是“忽略”。

它和?ignore?不同,ignore?是主觀去無視,而?neglect?并不是故意的。

?

那么,我們來造個句子吧~

The buildings had been neglected for years.
這些大樓多年來一直無人看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