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具爭議的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視頻)
以色列已故前總理貝京
梅納赫姆·沃爾福維奇·貝京(Menachem Begin,1913年8月16日-1992年3月8日),波蘭籍的猶太人,以色列政治家,是伊爾貢(Irgun)--一個支持猶太復國運動的地下組織--的領導人。1977年至1983年任以色列總理,是第一位利庫德集團出身的總理。他還是1978年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
生平
貝京出生于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的一個立陶宛籍的中歐猶太人家庭。布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在貝京出生時還屬于當時的俄國統(tǒng)治之下,之后在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改城市屬于波蘭第二共和國。如今這座城市已經成為白俄羅斯西部邊疆的一個重要城市。
梅納赫姆·貝京是許多以色列人敬重的一位總理,但他所作的工作努力至今仍頗有爭議甚至被認為是在制造分裂。他在擔任伊爾貢這一地下組織的領導人期間,對于英國所托管的巴勒斯坦地區(qū)進行了軍事抵抗,包括一些恐怖活動,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卻受到伊爾貢主流猶太復國運動領導階層的強烈譴責,并最終被摒棄。貝京在總理任職之前曾連續(xù)遭受到八次挫敗,由于他使其對手Ashkenazi Mapai所領導的反對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最終贏得了1977年總理選舉。這次選舉不僅終結了執(zhí)政了近30年的兩黨聯(lián)盟的執(zhí)政權,并意味著一場新的社會重組。
貝京把自己定位于一個富有熱情的保守派思想家。盡管如此,在總理任期期間,他還是接受了埃及總統(tǒng)薩達特有關"戴維營協(xié)議"的談判。與其就西奈半島以色列全軍撤離與埃及軍隊返回問題達成了一致。不過在隨后的幾年,尤其是在貝京自1981年起的第二個任期期間,他所領導的政府重新恢復了民族運動進程,從而促使在以色列占領區(qū)域擴大猶太人定居點的范圍,由此在1982年出發(fā)了對黎巴嫩南部的零星侵略,并逐步發(fā)展為全面戰(zhàn)爭??呻S著以色列軍隊在黎巴嫩的深入,貝京愈發(fā)感覺到沮喪,以至于沉默應對,不僅因為它已無法掌控以色列國防軍的行動,而且國內極不穩(wěn)定的經濟也持續(xù)出現(xiàn)了惡性通貨膨脹。另外,公眾壓力的施加以及1982年11月貝京的妻子阿莉扎的去世,給貝京又是一次沉重的打擊。最終在1983年9月貝京正式辭職,隨后全身退出了公眾生活即政治的舞臺。
貝京的墓地位于耶路撒冷城東橄欖山的南部。
聲明:音視頻均來自互聯(lián)網鏈接,僅供學習使用。本網站自身不存儲、控制、修改被鏈接的內容。"滬江英語"高度重視知識產權保護。當如發(fā)現(xiàn)本網站發(fā)布的信息包含有侵犯其著作權的鏈接內容時,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依法采取措施移除相關內容或屏蔽相關鏈接。
滬江網校夏季課程上線,足不出戶,和滬江網校一起天天向上,共同進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