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詞日歷:差點毀滅世界的人,最后如此落魄
差點毀滅世界的男人是誰呢?
歷史上符合這個標準的人里面最出名的應該就是希特勒(Hitler ['hitl?])了。沒錯,今天說的的確是希特勒。
1945年的今天,窮途末路的希特勒下達了一個后來很出名的命令,叫“尼祿法令”(Nero Decree)
?
Nero ['ni?r?u] 尼祿
古羅馬(ancient Rome)的著名暴君(Tyrant ['tair?nt]),為了好玩把整個羅馬城燒了。
(尼祿的塑像)
燒城之后他還嫁禍給基督徒,開了歷史上迫害基督徒之先河。
?
decree [di'kri:] 法令
指的是由國家或統(tǒng)治者下達的命令。
?
希特勒的這條法令叫“尼祿法令”是因為:他一邊往德國大后方撤退,一邊讓手下的軍官把撤出地的基礎設施(infrastructure)破壞殆盡,不給盟軍留下一磚一瓦。
不過,結果他什么也沒毀掉。
因為執(zhí)行這個法令的軍官造就看出來德國大勢已去,做好了投降(surrender [s?'rend?])的準備,盟軍一來他就跳槽了。
(當時負責執(zhí)行法令的 Albert Speer)
OK,來講今天的詞 infrastructure
目前,它最常見的用法就是直接指那些對國家運作至關重要的“基礎設施了”,比如公路(roads)、鐵路(railroads)、銀行(banks)、鋼廠(steel plants)什么的。
它的涵蓋范圍其實很模糊,并沒有明確的界定。而且不管是用單數(shù)形式 infrastructure 還是復數(shù)形式 infrastructures 都是形容一堆東西,所以可以互換,只要注意動詞變位就好了。
另外,它其實不光能形容“國家的基礎設施”,其實到處可以用;對于一家餐廳來說,廚房、桌位就是它的 infrastructure。
對于你的書房,如果書桌、書柜、電腦、網(wǎng)絡、電全都有了,你就可以說:
?
?
或者:
?
那么,我們來造個句子吧~
?
聲明:本文系滬江英語原創(chuàng)內容,轉載請注明出處。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僅供參考。如有不妥之處,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