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翻譯:答非所問&打草驚蛇
答非所問
拼音:
dá fēi suǒ wèn
解釋:
回答的不是所問的答案。
出處:
清·文康《兒女英雄傳》:“老爺正覺得他答非所問,程相公那里就打聽說:‘什么叫作稀罕兒?’”
用法:
作謂語、狀語;含貶義
翻譯:
1. give an irrelevant answer
irrelevant:形容詞,不相干的
常用搭配:be irrelevant to與……不相干
2. answer wide of the mark
wide of the mark:離譜,毫不相干,差得很遠(yuǎn)
mark有“目標(biāo)”之意,離目標(biāo)太遠(yuǎn),即“離譜,差得遠(yuǎn)”。
打草驚蛇
拼音:
dǎ cǎo jīng shé
解釋:
原指懲罰了別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做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備。
出處:
宋·鄭文寶《南唐近事》:“魯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蛇驚。'為好事者口實(shí)焉。
用法:
作謂語、定語、賓語;含貶義
典故:
唐朝王魯是衙門的一位官員,常常接受賄賂。有一天,有人遞了一張狀紙到衙門,控告王魯?shù)牟肯逻`法、接受賄賂。王魯一看,狀紙上所寫的各種罪狀,和他自己平日的違法行為一模一樣。王魯一邊看著狀紙,一邊發(fā)著抖:這...這不是在說我嗎?王魯愈看愈害怕,在狀紙上寫下了八個大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意思就是說你這樣做,目的是為了打地上的草,但我就像是躲在草里面的蛇一樣,可是被大大的嚇了一跳了!后來,大家就根據(jù)王魯所寫的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蛇驚,引伸為打草驚蛇這句成語。
翻譯:
1.直譯beat the grass and frighten away the snake
2.意譯arouse one’s suspicions
*避免打草驚蛇還可以翻譯成習(xí)語let the sleeping dogs lie(不要自找麻煩,不要自討苦吃)
聲明:本內(nèi)容為滬江英語原創(chuàng),嚴(yán)禁轉(zhuǎn)載。
- 相關(guān)熱點(diǎn):
- 英語學(xué)習(xí)資料
- CATTI翻譯考試
- CATTI資訊匯總
- 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