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艾略特簡介】

T.S.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出生于美國圣路易斯,1906年入哈佛大學攻讀哲學,后在牛津完成哲學博士論文,并留在倫敦,以詩為業(yè),并于1927年取得英國國籍。

艾略特的首部詩集《普魯弗洛克及其他》(Prufrock and other Observations, 1917)受到文化精英的好評,文學評論集《圣林》(The Sacred Wood: Essays on Poetry and Criticism,1920)更是引起了英國批評界與學術界的關注。

1922年,《荒原》(The Waste Land)出版,艾略特一躍成為現(xiàn)代主義詩歌運動的先鋒,《荒原》則被稱為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典范。此后艾略特一直從事寫作和編輯工作,還經(jīng)常四處演講。

1948年,艾略特獲諾貝爾文學獎。艾略特在詩劇、文論以及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都很有成就,其中詩劇方面有《大教堂謀殺案》(Murder in the Cathedral, 1935)、《家庭團聚》(Family Reunion, 1939)等;

文論有《傳統(tǒng)與個人才能》(Tradition and the Individual Talent),《玄學派詩人》(The Metaphysical Poets)等;詩歌方面則有《空心人》(The Hollow Men, 1925),《圣灰星期三》(Ash-Wednesday, 1930)以及一組出色的長詩《四個四重奏》(Four Quartets, 1935--1942)。

艾略特已成為英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代名詞,他的詩作代表著英國現(xiàn)代主義詩歌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