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考研政治每日一題(2)
各位同學,我們學習完了馬克思主義的緒論章節(jié),各位感受如何呢?如果有學習上的問題,可以在微信公共平臺中與我互動,接下來的幾天中,要學習馬原理哲學部分的唯物論。這是一個重要的知識板塊,我們正進入命題的密集區(qū),前方高能,我們一起同行。
一、哲學的基本問題之:唯物與唯心
哲學及其基本問題這是馬原理當中經(jīng)??疾斓闹R點,其主要內(nèi)容有:
基本問題一:物質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即“先有物質,還是先有精神?”
(1)根據(jù)對上述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哲學可劃分為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兩個對立的基本派別。唯物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物質,主張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是物質的產(chǎn)物;唯心主義把世界的本原歸結為精神,主張意識第一性,物質第二性,物質是意識的產(chǎn)物。
(2)凡是唯物主義者,都承認世界的本原是物質,但不同唯物主義所認識的物質有所不同。古代樸素唯物主義依據(jù)對自然現(xiàn)象的籠統(tǒng)直觀,把物質歸結為一種或幾種實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根據(jù)當時自然科學關于原子是物質最小單位的認識,把物質歸結為原子,認為原子的屬性就是一切物質形態(tài)的共同屬性。這種概括雖然有了一定的科學依據(jù),但混淆了自然科學物質結構概念同哲學物質范疇的區(qū)別,經(jīng)不起自然科學發(fā)展的檢驗,也經(jīng)不起唯心主義的進攻,尤其是不能說明社會生活的物質性。現(xiàn)代辯證唯物主義從無限多樣的物質現(xiàn)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質,從哲學上作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觀實在性是物質的本質規(guī)定。
(3)凡是唯心主義者,都承認世界的本原是意識,但不同唯心主義所認識的意識有所不同。主觀唯心主義認為作為本原的意識是本我的意識??陀^唯心主義認為作為本原的意識是獨立于“我”之外的客觀精神。
1.哲學基本問題的第一方面,即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是
A.區(qū)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標準
B.區(qū)分可知論與不可知論的標準
C.區(qū)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標準
D.區(qū)分唯物史觀與唯心史觀的標準
?
【解題思路】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中的兩大基本派別,劃分這兩大派別的標準是對“思維和存在何者為第一性”的問題的不同回答。凡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物質的,是唯物主義;凡是認為世界的本原是意識的,則是唯心主義,所以選項A正確。
【干擾選項分析】選項B,凡是認為思維能夠正確反映存在的,都是可知論;凡是認為思維無法正確反映存在的,都是不可知論。區(qū)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標準就是對“思維與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不同回答,B項與題意無關,故不選。
選項C,辯證法的觀點認為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整體和永恒發(fā)展的過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內(nèi)部矛盾推動而不斷地運動、變化和發(fā)展著;形而上學的觀點把世界的各種現(xiàn)象看作是孤立、靜止、片面的東西,認為世界是沒有矛盾的,變化只是事物數(shù)量的增減或場所的變更,是純外力的結果,區(qū)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標準是“是否用聯(lián)系、發(fā)展、全面的觀點看待問題”。C項與題意無關,故不選。
選項D,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唯心史觀認為社會意識決定社會存在,“是否承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是劃分唯物史觀和唯心史觀的根本標準,C項與題意無關,故不選。
?1.【正確答案】A
?
二、哲學及其基本問題:可知論與不可知論
昨天我們學習了哲學的第一個基本問題,即什么是世界的本源的問題,今天我們來看看第二個基本問題:我們的思維能不能認識現(xiàn)實世界?即“思維能否認識或正確認識存在的問題”。
根據(jù)對上述基本問題的不同回答,哲學又可以劃分為可知論和不可知論??芍撜J為世界是可以被認識的,思維和存在具有同一性;不可知論認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認識或不能被完全認識的,否認思維和存在的同一性。我們可以通過一道題,來把握這一知識點。
2.下列說法屬于可知論的是
A.人類終將智慧的彼岸
B.這個世界是個迷
C.心靜自然涼
D.我閉上雙眼這個世界就沒有懸崖
?
回答這種題目,各位同學要明確題干的設問區(qū)間是什么,問的是什么?是可知論還是不可知論,這一點很重要,同學們要在審題正確的基礎上再進行作答。
正確答案為A, 人類終將智慧的彼岸屬于可知論,認為思維最終能夠認識存在。
B選項為干擾選項,是不可知論的觀點
C選項為干擾選項,是主觀唯心的觀點。
D選項為干擾選項,是主觀唯心的觀點。
2.【正確答案】B
?
三、哲學的基本問題:小問題——形而上學與辯證法
昨天我們學完了哲學兩大問題,為什么這里又來了一個“小問題”呢?因為從邏輯上形而上學與辯證法是要在回答前面兩個問題的基礎上,才能搞定。
根據(jù)對“世界是怎樣存在”,即世界上的事物是聯(lián)系的還是孤立的,是發(fā)展的還是靜止的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不同的觀點。辯證法堅持用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觀點看世界,認為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內(nèi)部矛盾;形而上學則堅持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否認事物內(nèi)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在這里,各位同學要注意,形而上學在選項當中經(jīng)常考到,我們定位它的關鍵詞是:靜止、孤立、片面、無矛盾。在真題中,只要相關理論出現(xiàn)上述關鍵詞,直接判定為形而上學。
?
3.辯證法和形而上學是在回答
A.世界的本質是什么的問題上對立的兩種觀點
B.世界是怎樣存在的問題上對立的兩種觀點
C.世界是如何被改造的問題上對立的兩種觀點
D.世界是能否被認識的問題上對立的兩種觀點
?
【解題思路】根據(jù)世界是怎樣存在的問題,即對世界上的事物是聯(lián)系的還是孤立的,是發(fā)展的還是靜止的問題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辯證法和形而上學兩種不同的觀點。辯證法堅持聯(lián)系的、發(fā)展的觀點看世界,認為發(fā)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內(nèi)部矛盾;形而上學則堅持用孤立的、靜止的觀點看問題,否認事物內(nèi)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干擾選項分析】選項A,“世界的本質是什么的問題上對立的兩種觀點”劃分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選項C,“世界是如何被改造的問題上對立的兩種觀點”為干擾選項。
選項D,“世界是能否被認識的問題上對立的兩種觀點”劃分了可知論和不可知論。
?
物質觀·物質的范疇
各位同學,從今天起我們開始進入馬克思主義哲學唯物論的核心內(nèi)容,即“唯物三觀”。我們被稱之為:物質觀、意識觀、實踐觀。這是歷年真題考察的密集區(qū),各位一定要注意。今天我們先看物質觀的第一個考點“物質的范疇”。首先,大家可能對“范疇”這個詞比較陌生,“范疇”這個詞在考試中只需把它當做“定義”即可。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實質內(nèi)容:
20 世紀初,列寧對物質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學的規(guī)定:“1.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2.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3.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p>
?這是我們大綱中的物質的概念,這個概念不是讓大家去背,而是學習之后你從此就會區(qū)別什么是物質,什么不是物質。
我們來一道模擬題,小心哦這道題比較難:
【多選】下列概念當中屬于哲學的物質范疇的是:
A.人類社會
B.生產(chǎn)關系
C.愛情
D.語言
?
知道題目如果同學們學習過唯物史觀的話就會更好理解,人類社會、生產(chǎn)關系(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經(jīng)濟關系)、語言(這個最難)都是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的,通過感覺感知的,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的物質種類。
而干擾項選項D“愛情”,以人的意識為轉移……至少我這樣認為的。
?正確答案:?ABD
物質觀·物質的定義方式
昨天我們學過物質的定義,我們一起來復習一下,“1.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2.這種客觀實在是人通過感覺感知的,3.它不依賴于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為我們的感覺所復寫、攝影、反映?!蹦敲催@個定義是怎么得出的捏?
答案是:列寧是從物質與意識的關系上來把握物質的。
注意!這是一個小題考點,而且它很隱蔽。這句話什么意思,我們一般定義一個概念的時候,通常要找它的上位概念,比如iPhone是什么?是手機。但是物質很難找上位概念,于是找了一個貌似與它有比較相近的概念來定義,這個概念就是“意識”
1.對概念下定義的方式通常有多種,列寧對辯證唯物主義物質范疇的定義是通過
A.物質與意識的關系界定的
B.個別與一般的關系界定的
C.物質的屬性進行界定的
D.認識與實踐的關系界定的
1.【正確答案】A
?
【解題思路】對概念的定義方式通常有兩種,第一種就是通過概念的屬性進行定義,例如“玫瑰花是植物的一種”,但是以這種定義方式對“物質”這個概念進行定義卻是行不通的,因為“物質”是宇宙間最大的概念,其本身是沒有所屬的,只有其他概念屬于“物質”。于是,列寧對物質進行定義采用的是第二種方式,即通過物質與意識之間的關系進行界定,所以如果我們回顧教材上物質的定義,就會發(fā)現(xiàn)“不依賴于意識而存在”、“為意識所復寫、攝影和反映”這些關鍵詞了。所以選項A正確。
?
【干擾選項分析】
選項B,通過個別與一般的關系和通過上文所分析的“屬”定義方式類似,不是列寧對物質的定義方式,故不選。
選項C,上文已經(jīng)分析,通過物質的屬性對物質進行定義,這種方法行不通,因為“物質”是宇
宙間最大的概念,它是不存在屬的,故不選。
選項D,對物質進行定義,不可能通過實踐來進行,因為實踐歸根到底屬于物質活動,故不選。
物質范疇是對物質世界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學概括。
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識之外,可以為人的意識所反映。
什么叫“客觀”,就是不以人的意念為轉移客觀實在性就是物質的性質,一個概念的有什么性質,我們是頭一回學,如果你通讀整個哲學書,你會發(fā)現(xiàn)很多概念有許多性質,如:客觀性、有限性、無限性、多樣性、普遍性,這些都是命題的重點,老師屆時會給大家總結。
馬克思主義的物質觀與其他哲學學派有很大的不同,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物質的唯一特性是客觀實在性,“客觀實在”是指
A.人類能夠實在感知的自然事物
B.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和具體結構
C.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D.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
?
【解題思路】客觀實在是物質的唯一特性,是指獨立于人的意識之外,不以人的意識為轉移并能為人的感覺所感知的客觀存在,即物質世界。不管物質的形態(tài)、結構和屬性如何千變?nèi)f化,但其客觀實在的屬性卻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都是不變的,因而具有永恒性和絕對性,客觀實在性是萬事萬物共有的特性。本題中的客觀實在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所以選項C正確。
【干擾選項分析】選項A,客觀實在是一切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事物,既包括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從感覺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動即實踐活動,還包括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同樣可以感知的社會歷史活動,也就是說客觀實在不僅僅指的是“自然事物”,所以A選項說法不全面,故不選。
選項B,錯誤特征與A選項一致,客觀實在不僅僅指的是“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和結構”,還包括很多無形的事物,因此B選項說法不全面,不選。
選項D,錯誤特征與A、B選項一致,客觀實在不僅僅包括“看得見摸得著的實物”,還包括很多“看不見”的物質,因此,D選項說法不全面,故不選。
【正確答案】C
?
物質觀·物質與運動
物質與運動是一個客觀題的高頻考點
世界是物質的,而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標志一切事物和現(xiàn)象的變化及其過程的哲學范疇。給位同學在這里要做個筆記:運動=變化,做題和后續(xù)講解時用的上。
運動是物質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屬性。
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另一方面,運動是物質的運動,
世界上沒有離開物質的運動,任何形式的運動,都有它的物質主體。
脫離物質談運動,將導致唯心主義。脫離運動談物質,將導致形而上學。
1.《壇經(jīng)》中記載:“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勰苓M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边@段話表明慧能關于運動的基本觀點是A.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
B.運動和物質是不可分割的
C.精神運動是物質運動的一種形式
D.精神是運動的主體
1.【正確答案】D
2.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這一論斷的含義是
A.變是世界的本原
B.世界上只有變,沒有不變
C.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
D.變與不變是絕對對立的
【解題思路】本題題干中慧能的意思是,不是風動也不是幡動,是人的心在動。關鍵詞“心”明確地告訴我們這是典型的主觀唯心主義,認為精神是物質的本原,精神是本質,認為精神是運動的主體,所以選項D正確。
【干擾選項分析】選項A,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和存在方式,這是唯物主義觀點,而本題題干中慧能的觀點是唯心主義,故不選。
選項B,運動是物質的運動,物質是運動著的物質,兩者不可分割,這是唯物主義觀點,而本題題干中慧能的觀點是唯心主義,故不選。
選項C,慧能的基本觀點是運動的主體就是精神,精神運動是運動的唯一形式,而根本不存在什么“物質運動”這個說法,或者說認為“物質在運動”的觀點是絕對錯誤的,因此,選項C不符合慧能的觀點,故不選。
2.【正確答案】C
【解題思路】變是運動,不變是靜止,整個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tǒng)一。本題題干中世界上唯一不變的是變,就是說明變是絕對的,不變是相對的,因此,正確答案為選項C。
【干擾選項分析】選項A,世界的本原是物質,而不是變,或者運動。
選項B,“世界上只有變,沒有不變”的觀點屬于夸大絕對運動,否定相對靜止,最終將導致詭
辯論。
選項D,變和不變是對立統(tǒng)一的,不能說是絕對對立的。
物質觀運動與靜止關系
今天我們來學運動與靜止,這是一個高頻考點同學們一定要注意,并通過習題反復練習,我們先看看它的內(nèi)容:
物質世界的運動是絕對的,而物質在運動過程中又有某種暫時的靜止,靜止是相對的。靜止是物質運動在一定條件下的穩(wěn)定狀態(tài),包括空間位置和根本性質暫時未變這樣兩種運動的特殊狀態(tài)。
?
在這里我想問問諸位同學:靜止也是一種運動對不對?答案是肯定的!
運動和靜止是對立統(tǒng)一的。
運動和靜止相互區(qū)別:運動的絕對性體現(xiàn)了物質運動的變動性、無條件性,靜止的相對性體現(xiàn)了物質運動的穩(wěn)定性、有條件性。
運動和靜止相互聯(lián)系:運動和靜止相互依賴、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動中有靜,靜中有動”。
?
1“風定花猶落,鳥鳴山更幽”形象地表達了動和靜的辯證關系是
A.靜不是動,動不是靜
B.靜中有動,動中有靜
C.動是必然的,靜是偶然的
D.動是靜的原因,靜是動的結果
?
【解題思路】本題題干中“風定花猶落”表明靜的時候更能襯托出動,“鳥鳴山更幽”表明動的時候也特別體現(xiàn)了靜,所體現(xiàn)的是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因此,正確答案為選項B。
【干擾選項分析】
選項A,“靜不是動,動不是靜”的表述是錯誤的,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靜止是運動的一種特殊形式。
選項C,動和靜從哲學方面理解也是運動和靜止的關系,所以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它們之間不是必然和偶然的關系。
選項D,動和靜并不存在因果關系。
【正確答案】B
?
物質觀·運動與靜止的方法論
各位同學,今天我們來學習一個哲學的“方法論“,什么叫方法論,就是學這個知識點我們有什么用。當然,在考研范圍內(nèi),方法論有兩種一種叫做”理論上的方法論“,指的是學過這個以后我們就能夠批判別人是錯的;另一種,我們稱之為”實踐上方法論“,指學了這個原理之后我們能夠改造實踐。
我們看一下運動與靜止的理論上的方法論:
夸大靜止,否定運動將導致形而上學;夸大運動,否定靜止將導致詭辯論。
上道題:
赫拉克利特認為“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但他的學生反駁說“人連一次都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這兩種觀點理解正確的是
A.前者是辯證法的觀點
B.后者是相對主義詭辯論
C.前者肯定相對靜止
D.后者否定絕對運動
?
【解題思路】“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體現(xiàn)的思想是:物質是運動的,運動是物質的
本屬性和存在方式,物質和運動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處在運動變化之中,這是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辯證唯物主義在承認運動是絕對的同時,還承認相對靜止,所以選項AC正確。
“人連一次都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的思想過分地夸大了絕對運動,否認靜止的存在,把事物說成是不可捉摸的東西,是相對主義詭辯論,所以選項B正確。
【干擾選項分析】選項D,“人連一次都不能踏進同一條河流”的思想否認靜止的存在,并沒有否認絕對運動,反而是夸大了絕對運動,完全否定了相對靜止,故不選。
【正確答案】ABC
有同學說,自己就是找不著刷題的“套路”和竅門,做再多題都不得要領,怎么辦?
提醒大家不要慌張,現(xiàn)階段我們都有可能碰到類似的情況,因為大家的基礎不牢、不會對做題方法及時進行總結,也可能造成自己復習效率慢。
但刷題環(huán)節(jié)是我們強化階段致勝的重要利器,一定要牢牢把握、不容有失誤和懈怠之處!
福 利 時 間 !
滬江考研刷題班即將上線,限售3000份,
課程上線48小時內(nèi),將有驚喜最低價等待開搶!
入Q群:491206408 第一時間獲取搶課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