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利閱讀的地位為何如此重要?

原來,在他們眼里,學習閱讀分兩個層次:流利性和閱讀理解水平。這從本書第二章第三節(jié)關于 Phonics 與閱讀能力關系的圖表中,就能清楚地看出來了:Fluency 和 Comprehension 是分開的,而且 Fluency 在 Vocabulary 和 Comprehension 之前。孩子們要閱讀,首先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流利性,然后才是提高閱讀理解的水平。也就是說,流利性是基礎,通過流利閱讀所達到的不僅僅是見詞就能拼讀,而且是見詞就能反應出整句話的情緒感覺,字面含義背后所隱藏的東西在流利閱讀的訓練中就已經(jīng)感受出來了。

要說流利性,英文比中文更容易實現(xiàn),有其內(nèi)在的合理性。中文如果只掌握200字,幾乎沒有書可以閱讀。而英語是一種拼音語言,學會 Phonics,理論上就有80%的英文詞匯都能讀出來,不管認識不認識。而且,相比中文字的數(shù)量,英文詞匯量要高出一個數(shù)量級還要多!對于小孩子或者外國人學英語,如此大的詞匯量,也只有用 Phonics 這種“單詞本身就是拼音”的方法才能讓閱讀繼續(xù)下去,否則必然總是不停地查詞典(正是我們中國人犯的典型錯誤之一),卡殼了!

正是這種區(qū)別,使英語具備了“先讀出來,不管理解不理解”這種可能。而且,美國的研究認為,沒有流利快速閱讀,不可能有理解,因為如果孩子在拼讀上卡殼,會導致單位時間內(nèi)進入大腦的詞匯量太少,在一個詞上卡殼就會忘了剛剛讀過的詞,看了這句忘了上句,怎么可能理解好!到這里可以看出,人家所謂的閱讀理解,和我們中國人說的閱讀理解完全不是一回事!它不是我們中國人認為的閱讀理解就是認識單詞、搞清句子并翻譯出整句話的意思,而是更高層面的對閱讀內(nèi)容全局的理解。我們做閱讀理解關注的這些問題,人家通過大量閱讀培養(yǎng)出的語感以及詞匯量早就解決了!

有人說,流利閱讀確實重要,但那是在英語母語國家,人家有那個條件。其實不然。

有一次,我和安妮去溫哥華公共圖書館借書。照慣例,安妮在那里讀完一本書后,才肯抱著借的書回家。當時有位中國媽媽看到安妮很快讀完一本章節(jié)書,非常驚訝,就問我們是如何練習的,說她的女兒閱讀不好。她的女兒就在旁邊,從小在溫哥華長大,比安妮低一年級,正和安妮一起用英語聊得不亦樂乎。媽媽當場就拿起桌子上的一本很簡單的分級讀物讓孩子讀,閱讀根本沒有流利性可言,Sight Words 都還需要反應一下,拼讀部分就更慢。后來問那個孩子的媽媽,說孩子平時讀書很少重復,就是這樣磕磕絆絆地讀完一遍就過去了。

可見,即便在英語母語國家,口語再好,流利閱讀同樣也是需要訓練的。我們中國人不是在這方面做不好,而是忽視了這方面,才使閱讀速度與國外孩子相差如此之大,無法形成韻律。

本書第一章第五節(jié)提到,安妮應邀為一個產(chǎn)品配音時,我們很明顯地感覺到她對中文、英文有感情朗讀的區(qū)別:中文部分即使是同樣簡單的內(nèi)容,理解上并沒問題,但是在流利性和有感情朗讀方面,和英文的差距不是一點點?;旧?,都是她讀一遍后我們覺得不對勁兒,然后我們讀一遍,她馬上就能找到感覺。這個問題說明什么?訓練的作用。安妮之前每年英語閱讀量是中文閱讀量的200倍以上,而且,中文閱讀也沒有進行過太多訓練。在回國后近半年的時間里,她跟著學校老師朗讀課文,才有現(xiàn)在的水平。

所以說,能力是訓練出來的。孩子在語言方面的能力,并不是孩子自身行不行的問題,而是提供教育的一方是不是注意到需要這方面訓練的問題。如果不注重這方面的訓練,那這一代孩子即使在聽力、在閱讀速度上比我們那一代有很大提高,以后的英文輸出也仍然是有欠缺的,比如演講、發(fā)言方面不吸引人,而這種欠缺等長大了彌補起來就會很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