場景:當孩子3-5歲時,有一種特別的表現(xiàn),就是非常喜歡問家長“為什么”。遇到一個“難纏”的孩子,如果家長回答不好,可能就會一個為什么接著一個為什么了。比如,如果孩子問你“魚會放屁嗎?”時,你會怎么回答孩子的為什么?

井中月解答:

當孩子3-4歲的時候,有一種很特別的表現(xiàn),就是抓住一個東西就問“為什么”。有時候,孩子可以一口氣問你幾十個或上百個“為什么”,使家長很快陷入“為什么”的重重包圍之中,特別是問一些絕對是“稀奇古怪”的問題時。如果家長是一個相對雜學的人,還好辦一點,但缺乏“知識”的家長,就倍感頭痛和窘態(tài)了。

大家可以回想一下,如果你3-4歲的孩子問你“為什么”,往往當你問答后,就立即問你答案中的問題?比如,孩子問我為什么住這個地方,你說這是你的家,孩子就會問為什么這是我的家,然后一個接一個的問題就隨之而來。此時,家長千萬不要以為孩子無休止地追問“為什么”,是故意淘氣或給家長添亂,不能因此而顯得不耐煩。

至于孩子為什么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他們知道,當自己問“為什么”時,是一種強迫性的提問,家長一般都會回答和響應(yīng)。他們對能夠獲得提問問題的回答而感到滿意,如果此時家長敷衍了事,或?qū)卮鸶械讲粷M足,孩子就往往還會再次重復提問。這不僅可以使對話繼續(xù)保持下去,也使孩子在對話中學習了如何正確表達。

在思維的發(fā)展上,幼兒思維的主要特征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思維的抽象概括性得到初步發(fā)展,已經(jīng)由直接行動思維向間接形式過渡,轉(zhuǎn)化為具體形象思維。但兒童的思維活動,還主要依賴于具體事物的表象以及表象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在抽象邏輯思維上,幼兒不再滿足事物的表面關(guān)系和形象聯(lián)系,開始追求對事物的內(nèi)在關(guān)聯(lián)和本質(zhì)特征的認識。這勢必促使思維的具體形象性中萌發(fā)出抽象邏輯性,但依然處于萌芽狀態(tài)。

在孩子3-4歲的時候,由于抽象邏輯性不強,很少問“拐彎”的問題,而問的多是很直接的因果關(guān)系。正是孩子的思維活動并不是十分活躍,他們的“為什么”就有三種主要原因?qū)е拢皇菫榱宋愕淖⒁饬?,把這作為一種談話手段,并希望家長和他們進行更多的談話;二是受好奇心和興趣愛好的驅(qū)使,是求知的一種標志;三是家長回答不好,孩子不明白,逼著孩子會繼續(xù)問。

所以, 3-4歲孩子這樣做,有許多不是真的想知道“為什么”,他們現(xiàn)在問的和學齡兒童問的“為什么”是有很多的差異的。對于學齡兒童而言,他們問自己不知道的事情,主要是由于好奇心的驅(qū)使,是想知道問題背后的原因,是一種很明顯的求知欲望表現(xiàn)。但3-4歲的孩子,往往是一種談話技巧而已。此時的孩子“為什么”,是其語言學習的重要過程。

當然,對于3-4歲孩子愛提問,也有一些是為了獲得解釋。孩子的好奇心較強,是其自然天性的表現(xiàn),他們對一切陌生的、新奇的事物,都有一種發(fā)現(xiàn)與探索的欲望。這也是孩子喜歡問“為什么”的原因之一,特別是孩子問和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事情。這與談話為目的的“為什么”,在區(qū)分上可通過孩子問的內(nèi)容來甄別,看是隨著你的話問,還是自己想著一件事問。

另外,家長回答孩子第一個“為什么”,如果很不到位的話,也會引起孩子的一串為什么。家長的成人化解釋,孩子可能聽不懂,自然想進一步了解。比如,孩子問木頭為什么會漂在水上,你說因為木頭的密度比水的密度小,那孩子就會問什么是密度,此時想解釋密度就很困難了。所以,比較好的說法是因為木頭比水輕,輕是孩子可以理解的。至于密度概念,還是以后說的好。

但是,不管是針對3-4歲孩子的提問,還是學齡兒童的“為什么”,家長都不能虛以應(yīng)事,而是要認真對待,同時看孩子真正的需求是什么。否則的話,家長的不恰當應(yīng)對,不僅會打擊孩子交談的積極性,也使孩子放棄了探索的精神,同時這也對孩子毫無幫助。當然,回答孩子的“為什么”,也是需要學習一定的技巧的,這樣才能避免陷入“為什么”泥潭。

針對3-4歲孩子的為什么,在方法上需要知道的是:
第一,要讓孩子多正確表達自己的意思和意見。幼兒是語言學習的高峰期,家長要給孩子創(chuàng)造寬松的語言環(huán)境,鼓勵孩子輕松、隨意地發(fā)表自己意見,特別是面對外人的時候。同時,要求孩子能清楚地、有條理地說話,家長及時發(fā)現(xiàn)和糾正語病。這樣,通過生活化的訓練和引導,孩子在口語表達上就能有很好的表現(xiàn)。

第二,不要敷衍孩子的提問。孩子的許多“為什么”,是非常簡單和常識性的,對于成人就是“1+1=2”??墒?,孩子并不知道這個答案,而且就算是1+1為什么等于2,有幾個家長可以清楚地給孩子解釋清楚?所以,越是常識性的問題,家長越往往沒有細想,想回答好也是很困難的。孩子得不到很好的解釋,自然會一個問題接一個問題了。

第三,不能因為孩子不理解就訓斥孩子。孩子對家長的解釋不理解,許多情況是家長難于回答,或是根本自己就沒有說清楚。如果就此訓斥孩子,等于是把自己的不足,遷怒于孩子身上。所以,經(jīng)常這樣孩子以后可能就不敢再問,有疑問也會悶在心里,這樣只會扼殺孩子學習的積極性,同時會抑制孩子的思考與探索能力。

第四,回答孩子的為什么不能含有迭代邏輯。孩子的思維基本是直線的,復雜的因果關(guān)系是很難理解的,家長回答問題就需要用最直接的方式回答。比如孩子問什么時候有荷花,如果家長說你穿裙子或短褲的時候就有。其結(jié)果是孩子不明白此時你說的裙子,實際上是夏天的代名詞,他們可能真的立即要穿夏裝來問你要荷花。

第五,多采取孩子能看到結(jié)果的方式解釋。孩子的知識是有限的,家長的解答必須是孩子應(yīng)知道的知識或直接看到因果關(guān)系。比如孩子問為什么玩完玩具要收拾,假若家長回答是為了整潔和養(yǎng)成好習慣,孩子是不會明白的,且認為這是為難他。比較好的解釋是怕踩壞你的玩具,或直接給孩子演示不收的話,大家走路會摔跤。

第六,可以適當?shù)姆磫柡⒆?。反問孩子,一般是在已?jīng)回答孩子幾個問題以后,且你感覺這個問題通過孩子的觀察或稍加引導,肯定可以回答出來,這樣可讓孩子學會自己思考和簡單的邏輯推理。如果孩子剛問問題,或你問的孩子很難回答和推理,孩子就會認為家長在故意為難,反而增加挫敗感,以后不敢問問題。

第七,可以和孩子一起尋找答案。孩子提問時,如果可以通過觀察就可以得到結(jié)果,就可以和孩子一起探尋問題的答案。這不僅使孩子獲得直接的感知認知,也使孩子的好奇心得以持續(xù)。只是,這個時間跨度不能很大,因為孩子的忘性比較大,且注意力轉(zhuǎn)移很快,今天問你,若不能很快得到相應(yīng)的解釋,他們就不想知道了。

在這點上,小孩子特別明顯。比如孩子問“魚會放屁嗎?”,假若你專門買魚讓孩子來觀察,想法雖好但幾乎沒有效果,反而會打擊孩子的積極性。這是因為,沒有哪個孩子有那么長得時間去耐心觀察,就算對學齡兒童來說,也很難做到。但是,如果你架好攝像機,然后帶著孩子編輯和查看細節(jié),就又是好的方法了。

第八,對孩子的問題不能信口開河。孩子的“為什么”,可能范圍極其廣泛,許多甚至是匪夷所思的。所以,當家長面對自己也不知道如何回答的問題,要實事求是地告訴孩子,不能不懂裝懂和含糊其詞,要答應(yīng)查資料或請教其他人,等有了答案再給孩子解釋。所以,對孩子提出的疑問,家長有能力給予解答,就盡可能采取孩子能聽懂的語言說明。同時,不灌輸不正確的觀念給孩子。

第九,回答孩子問題時可以先夸獎孩子。針對一些明顯是知識性的“為什么”,哪怕是稀奇古怪的問題,家長也可以先夸獎孩子的。比如說“你提出的問題很好玩哦,你怎么能想出這么有趣的問題?”孩子的奇思妙想,是一種非常好的表現(xiàn),也是其創(chuàng)造性的體現(xiàn),家長要積極引導。同時,當你說這些話的時候,變相也為自己贏取了緩沖時間。

第十,回答孩子提問不能找借口。一般情況下,孩子問的問題不會占用父母太多的時間,所以就算你在做自己的事情,也是可以停下的,不要借口自己忙而不回答。所以,家長遇到這樣的情況,權(quán)當工間休息就是。否則的話,孩子沒有得到尊重,反而會引發(fā)一些情緒問題,這更增加家長處理的時間,得不償失。

第十一,回答孩子提問不能簡單回答“是和否”。這種極簡略的回答,不能滿足孩子的對話和知識了解的需求,家長要有耐心仔細地給孩子講解,即不要只丟給孩子一個模糊的答案,也不要沒有任何解釋的說“是和否”。道理也很簡單,就是幼兒還不會自己真正的進行邏輯思考,除非家長可以立即演示給孩子看。

第十二,遇到一串“為什么”不能強行終止。若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孩子問個不停,而你又想終止時,千萬別強行終止,這會極大挫傷孩子的情緒。比較好的方法是借助孩子問的某個問題,采取轉(zhuǎn)移注意力方式。比如,孩子問了一串“魚會不會放屁”的問題,你就可以找機會說“想不想知道鯨魚為什么不是魚?”這既不打擊孩子的積極性,也使對話更有意義。

綜上所述,父母面對孩子的“十萬個為什么”,不要擔心自己不是“百科全書”,只要你是尊重孩子,就算不知道也不丟人。特別是當家長查了資料,甚至請教了專家,也不能回答孩子的問題時,就明確告訴孩子,這個問題需要他長大以后來研究了,孩子也會明白家長是用心了,但目前這個問題確實沒有答案,未來孩子有可能會為此而努力。所以,家長就是再忙再累,也要認真對待孩子的每一個提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