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今的孩子,以獨生子女的為多,而父母想讓自己的孩子過得好,沒有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龍成鳳的,這些自然是無可厚非。但有意思的是,如今有一些的父母由于各種原因,不是把孩子交給老人撫養(yǎng),就是把一個孩子當成一個家庭的小太陽。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競爭越來越激烈,優(yōu)良的資源相對貧乏,這也逼著父母需要未雨綢繆。于是,從懷孕開始就設計孩子的成長藍圖,連孩子上什么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都一一考慮到,生怕自己的孩子未來沒有一個好前途。要說,父母這種成龍成風的想法,不是什么壞事,誰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可問題是,如果一個家庭的全部生活,都圍繞孩子,那就是教養(yǎng)壞習慣了。

假若把“以孩子為中心”仔細剖析的話,孩子只是在一個虛假的中心中。對于家長而言,只要是孩子生活需要的,肯定會盡可能滿足,但由于這些家長已經為孩子設計好成長路線,并加載上自己的期望。所以,當孩子順從自己的時候,就會利用各種物質、情感來引誘,而當孩子偏離自己的預期時,就會強行糾正。因此,孩子在生活上是皇帝,而在精神上卻是一個囚徒!

我曾經見過不少的家庭,當孩子來到這個世界,一些父母的生活就幾乎完全沒有了,整天圍著孩子轉。除了工作之余,只要有空閑時間,天天所想的就是孩子的衣食住行和教育。只要是孩子需要的,多貴也舍得花錢,而對自己的所需,則能省就省。在時間上,也是盡可能地陪伴孩子,不是玩游戲就是講故事,甚至還會簡單知識教育。

對孩子而言,特別是0-3歲的嬰兒,父母的多陪伴,會使孩子的安全感很充足,為未來進入幼兒園和小學打下良好基礎。而父母經常與孩子玩游戲、講故事,也對智力啟蒙有極大的幫助。這些應該說都是鼓勵父母去做的,可若家長放棄自己的生活,而所有人、所有事情都以孩子為中心,實際上是扭曲正常家庭的正確關系。

記得我有不少已經有孩子的朋友,每次有應酬和聚會基本都推辭了,說是要陪孩子。而且其所有的聊天工具都是孩子的相片,一聊天就不由自主地說孩子的事情。其結果是,在這些朋友生活中,在正常工作以外,除了孩子還是孩子,已經完全沒有了自己的生活。父母可以盡自己的可能,讓孩子有良好的生活環(huán)境,可孩子不是生活的全部。

在一個家庭中,家庭的中心應當是父母,而不是孩子。這也就是說,父母最需要經營的是夫妻關系,在級別上也是夫妻關系高于父母與子女關系的。想體現(xiàn)這些,不是靠說教和忽視孩子,而是在一些生活細節(jié)上讓孩子明白:父母雖然是很愛你的,且會為你做許多的事情和保護你的安全,但我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你父親(或母親)!

比較好的做法是,當父母分別回家后,應該是先問候對方,而不是先問候孩子。而且要在生活場合中,一定有自己的單獨交談時間,此時可以安排孩子自己玩,或讓孩子在旁邊聽。每隔一段時間,讓祖輩照顧一下孩子,夫妻可以單獨出去約會一下,或吃個晚餐和看電影。這些都能讓孩子意識到,這個家不是以他們?yōu)橹行牡摹?/p>

從父母的示范作用上,家長通過各種生活細節(jié)向孩子表明,你是在關愛和關注孩子的基礎上,以夫妻關系為第一位的,孩子就自然從父母身上學會如何做一個父母,這不僅增加孩子的安全感,也讓孩子學會關愛和尊重。在未來孩子成人后,對他們的擇偶觀和他們的夫妻生活,都有極大的影響和幫助,在青春期也較少出現(xiàn)問題。

可是,如果一個家庭以孩子為中心,家長自然會有焦慮情緒。比如,為了孩子能有一個好的前途,許多家庭在充分“照顧”孩子生活的同時,也過早灌輸各種知識和追求成績,經常帶孩子參加各類興趣班、早教班,只注重才藝和知識,忽視了習慣教育和品德教育,結果給孩子過大的壓力,讓孩子出現(xiàn)許多的問題。

從孩子的性格角度看,父母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會導致孩子養(yǎng)成不良的性格。對孩子百依百順和滿足孩子的一切需求,會使孩子不自覺地養(yǎng)成以自我為中心、只為自己考慮的習慣,認為父母這樣做都是理所應當的,而界線都是為別人制定的,這就漸漸使孩子成為一個自私、狹隘的人,難于理解對其他人的愛,以及根本不知道什么叫感恩。

從孩子的生活習慣看,父母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會養(yǎng)成孩子任性、懶惰。孩子終究是要離開父母獨立生活的,生活和自理能力是伴隨孩子一生的最基本的生存本領。如果父母以孩子為中心、事事順從和包辦其所有事情,那孩子自然就不必動手。對孩子正確的教育,就是應該給孩子獨立自主的機會,讓他們自己完成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以及承擔對應的責任。

另外,父母一切以孩子為中心,會使孩子缺乏自信。許多父母雖然天天圍繞孩子轉,也會滿足孩子的各種生活需求,但遇到學習問題時,就往往由不得孩子了。所以,以孩子為中心,實際上是以家長的為孩子設定的目標為中心,滿足生活要求只是引誘,孩子在精神上反而沒有任何自主權。于是,孩子習慣于依靠父母生活后,往往沒有自己的主見,既缺乏自信,也缺乏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從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上看,父母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就會使孩子會有很強的優(yōu)越感,認為所有人都應該對他們這樣。于是孩子不會正常與人相處,如果其他人稍有不滿意和批評,立即認為是針對自己,很容易產生怨恨與沮喪的情緒,一點也不知道反思自己。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很難面對社會的壓力,也無法得到自我認同的感覺。

所以,父母在愛孩子的過程中要有分寸、有原則。既要控制自己的感情,也要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學會獨立完成自己的事情。父母在養(yǎng)育孩子過程中,需要保持自己的理性和掌握好分寸。社會是復雜的,而孩子早晚要成為一個社會人,過多的限制和沒有原則都是非常不可取的。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其實就是正確扮演自己的角色,而不是把“父母”變成奴仆和監(jiān)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