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生文理不通 國圖館長疾呼拯救祖國的語文
來源:互聯(lián)網(wǎng)
2009-11-07 00:00
編者按:不久前,北京師范大學文藝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麗,對國家圖書館館長任繼愈進行了一次專訪。話題涉及歷史文化傳承、語言文字、基礎教育、大學之道等。任先生發(fā)表了坦率的看法?,F(xiàn)刊出如下,以饗讀者。
王麗(以下簡稱王):您是研究中國哲學和歷史的,您認為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在基礎教育中應該是什么樣的一個位置?
任繼愈(以下簡稱任):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斷層。新中國成立后出生的孩子對古代的東西非常隔膜,盡管數(shù)理化考得非常好,奧林匹克競賽得過獎。我去看過安徽的少年班。他們征求我的意見,我說少年班要熟悉中國的歷史文化,光學這個科技不行,這跟外國孩子沒有什么區(qū)別。
來源:www.exam
王:那您覺得跟語文課應該是什么樣的關系?
任:中國文化有一個特點,自從有文字以來沒有中斷過。你看騎馬的“馬”字,從前那個寫法一直到現(xiàn)在,能看出那個痕跡;還有那個“魚”字,也能看得出來。而古希臘文和現(xiàn)代英語是不一樣的,拉丁文跟現(xiàn)在的歐洲語言不一樣,古代的印地語跟現(xiàn)在也不一樣。只有中國持續(xù)不斷的五千年。語文課應該代表五千年的成果。
王: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對漢字做了簡化。今天除了中國臺灣之外,大陸的孩子都不認識繁體字了。
任:這個簡化字的工作,雖然方向是對的,但做得比較粗糙。比如“臺灣”的“臺”字,本來是“臺”,現(xiàn)在寫成“臺”。你寫這個可以,但你不能不認識那個。繁體字你應該叫他認識,不認識是不行的。有一次頤和園辦慈禧太后生活展?!疤蟆蹦莻€“后”,主辦方以為是繁體字的那個“後”,結果就寫成“慈禧太後”。掛了兩天,結果有游客看出來,去提了。這是發(fā)生歧義,發(fā)生歧義就不成功了。我是研究歷史,研究哲學的。你比如易經(jīng)講“乾坤“,有的地方簡化成“千坤”。每次排版我就提醒,這個字不能簡化。這種情況不少。
王:這是為什么呢?
任:當初制定這個方案的時候,是把好幾個字合并成一個,這一并就回不去了。比方“斗爭”和“北斗星”的“斗”,“斗爭”是簡化字,但“北斗星”不是簡化字。還有“干部”的“干”和“才干”的“干”,“大動干戈”的“干”,它們是不一樣的。現(xiàn)在都變成一個,這樣就亂了。
王:我覺得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混亂會越來越嚴重,因為會認會寫繁體字的人越來越少了。比方像我,現(xiàn)在看古書是沒問題,但具體讓我說出今天某個簡化字在簡化之前是怎么寫的,我也不清楚。
來源:www.exam
任: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是識繁用簡。這樣念古代文學作品不會不認識。你比方唐朝詩人叫做“朱慶馀”,現(xiàn)在簡化成“朱慶余”,那不變成“慶我”了嗎?
王:那您覺得現(xiàn)在有什么辦法可以補救這一點?
任:中學語文老師和編輯應該有這個責任,凡是容易引起歧義的字要加個括號注在后頭。我說不用考學生,也不用叫老師教,就這樣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12年熏陶,天天見面,耳濡目染,學生自然就認識了。他看《西游記》,看《水滸》就不發(fā)生困難。這個又不影響文字改革的政策嘛。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
王:那您覺得這樣做的長遠意義是什么?
任:就是普及啊。文化不中斷,不形成斷層啊。我希望你中學語文能把這點做到,就是一個功德無量的事情。
來源:www.exam
王:我知道您主持整理了一批古代典籍,您覺得以后能有多少人看懂呢?
任:如果繁體字識繁用簡能夠做到,就能看得下去,就不會中斷。
王:前段時間有一個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教育部部長周濟講話,要求大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任:我覺得現(xiàn)在中學和大學都有一個問題,課程排得太滿,沒有學生自己的時間,不能發(fā)揮自己的愛好,跟蒸包子一樣一屜一屜的,出來一個模樣,這樣不會出人才,有人才也埋沒掉了。我的孫子就是這樣。在念中學,他沒有自學的時間,課外看書的機會幾乎沒有,一天到晚做題做題。
王:現(xiàn)在的問題是,孩子即使有時間也不想看書,因為在學校里整天對著書本,像一個人吃一樣東西吃太多了,結果就產(chǎn)生了一種排斥心理,損壞了孩子的閱讀欲望。
任:還有中學應該有寫字課。有了電腦以后,字都不會寫了,提筆忘字。
王:您說得很對。其實寫字課不僅僅是把字寫得好看點,這里邊也是培養(yǎng)孩子的一種感情,對自己語言文字的感情,這本身也就是愛國主義的教育啊。而且這種愛國主義教育是具體的,是滲透在一個人的生命中的。
任:我上學有寫字課。我孩子那會兒也有寫字課。她是老三屆的。你可能晚一點?
王:我也有。印象中每天下午第一節(jié)課就是寫字課。我家就跟學校隔著一條河,中午回家吃完飯,要帶著硯臺、毛筆和墨上學校。下午第一節(jié)就寫字,下了課還要到小河邊去洗筆,當時感覺挺麻煩的。
任:只有漢字才形成一種獨立的書法藝術。你看那個英文是不行的。還有那個日文,是從漢字演變過來的,它作為書法就差一點,所以他們的書法仍然是漢字。那個韓文更連不起來,好像一把把鑰匙,書寫的美沒有了。
王麗(以下簡稱王):您是研究中國哲學和歷史的,您認為中國傳統(tǒng)歷史文化在基礎教育中應該是什么樣的一個位置?
任繼愈(以下簡稱任):現(xiàn)在已經(jīng)成了斷層。新中國成立后出生的孩子對古代的東西非常隔膜,盡管數(shù)理化考得非常好,奧林匹克競賽得過獎。我去看過安徽的少年班。他們征求我的意見,我說少年班要熟悉中國的歷史文化,光學這個科技不行,這跟外國孩子沒有什么區(qū)別。
來源:www.exam
王:那您覺得跟語文課應該是什么樣的關系?
任:中國文化有一個特點,自從有文字以來沒有中斷過。你看騎馬的“馬”字,從前那個寫法一直到現(xiàn)在,能看出那個痕跡;還有那個“魚”字,也能看得出來。而古希臘文和現(xiàn)代英語是不一樣的,拉丁文跟現(xiàn)在的歐洲語言不一樣,古代的印地語跟現(xiàn)在也不一樣。只有中國持續(xù)不斷的五千年。語文課應該代表五千年的成果。
王:新中國成立后,我們對漢字做了簡化。今天除了中國臺灣之外,大陸的孩子都不認識繁體字了。
任:這個簡化字的工作,雖然方向是對的,但做得比較粗糙。比如“臺灣”的“臺”字,本來是“臺”,現(xiàn)在寫成“臺”。你寫這個可以,但你不能不認識那個。繁體字你應該叫他認識,不認識是不行的。有一次頤和園辦慈禧太后生活展?!疤蟆蹦莻€“后”,主辦方以為是繁體字的那個“後”,結果就寫成“慈禧太後”。掛了兩天,結果有游客看出來,去提了。這是發(fā)生歧義,發(fā)生歧義就不成功了。我是研究歷史,研究哲學的。你比如易經(jīng)講“乾坤“,有的地方簡化成“千坤”。每次排版我就提醒,這個字不能簡化。這種情況不少。
王:這是為什么呢?
任:當初制定這個方案的時候,是把好幾個字合并成一個,這一并就回不去了。比方“斗爭”和“北斗星”的“斗”,“斗爭”是簡化字,但“北斗星”不是簡化字。還有“干部”的“干”和“才干”的“干”,“大動干戈”的“干”,它們是不一樣的。現(xiàn)在都變成一個,這樣就亂了。
王:我覺得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混亂會越來越嚴重,因為會認會寫繁體字的人越來越少了。比方像我,現(xiàn)在看古書是沒問題,但具體讓我說出今天某個簡化字在簡化之前是怎么寫的,我也不清楚。
來源:www.exam
任:我一直在想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是識繁用簡。這樣念古代文學作品不會不認識。你比方唐朝詩人叫做“朱慶馀”,現(xiàn)在簡化成“朱慶余”,那不變成“慶我”了嗎?
王:那您覺得現(xiàn)在有什么辦法可以補救這一點?
任:中學語文老師和編輯應該有這個責任,凡是容易引起歧義的字要加個括號注在后頭。我說不用考學生,也不用叫老師教,就這樣小學六年、初中三年、高中三年,12年熏陶,天天見面,耳濡目染,學生自然就認識了。他看《西游記》,看《水滸》就不發(fā)生困難。這個又不影響文字改革的政策嘛。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
王:那您覺得這樣做的長遠意義是什么?
任:就是普及啊。文化不中斷,不形成斷層啊。我希望你中學語文能把這點做到,就是一個功德無量的事情。
來源:www.exam
王:我知道您主持整理了一批古代典籍,您覺得以后能有多少人看懂呢?
任:如果繁體字識繁用簡能夠做到,就能看得下去,就不會中斷。
王:前段時間有一個中外大學校長論壇,教育部部長周濟講話,要求大學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任:我覺得現(xiàn)在中學和大學都有一個問題,課程排得太滿,沒有學生自己的時間,不能發(fā)揮自己的愛好,跟蒸包子一樣一屜一屜的,出來一個模樣,這樣不會出人才,有人才也埋沒掉了。我的孫子就是這樣。在念中學,他沒有自學的時間,課外看書的機會幾乎沒有,一天到晚做題做題。
王:現(xiàn)在的問題是,孩子即使有時間也不想看書,因為在學校里整天對著書本,像一個人吃一樣東西吃太多了,結果就產(chǎn)生了一種排斥心理,損壞了孩子的閱讀欲望。
任:還有中學應該有寫字課。有了電腦以后,字都不會寫了,提筆忘字。
王:您說得很對。其實寫字課不僅僅是把字寫得好看點,這里邊也是培養(yǎng)孩子的一種感情,對自己語言文字的感情,這本身也就是愛國主義的教育啊。而且這種愛國主義教育是具體的,是滲透在一個人的生命中的。
任:我上學有寫字課。我孩子那會兒也有寫字課。她是老三屆的。你可能晚一點?
王:我也有。印象中每天下午第一節(jié)課就是寫字課。我家就跟學校隔著一條河,中午回家吃完飯,要帶著硯臺、毛筆和墨上學校。下午第一節(jié)就寫字,下了課還要到小河邊去洗筆,當時感覺挺麻煩的。
任:只有漢字才形成一種獨立的書法藝術。你看那個英文是不行的。還有那個日文,是從漢字演變過來的,它作為書法就差一點,所以他們的書法仍然是漢字。那個韓文更連不起來,好像一把把鑰匙,書寫的美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