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月刊對香港八所大學的評價報告
《信報月刊》于2003年10月公布了香港首次教資會屬下八大高等院校的優(yōu)勢評比調查報告,由于調查采用了客觀的數據,受到了各界的重視。報告發(fā)表后,本刊聆聽了學術界的意見, 對所采用的評比指標及評價體系作了自我檢視,力求完善。經過了兩年多的策劃和準備,最新的2007年八大高校優(yōu)勢評比調查已經完成。報告全文共 16,854字,并附有二十八個統計表,可說是本港高校的另一次全面巡禮。評比調查報告刊于本刊2007年5月號。

1.新評比指標

新的高校優(yōu)勢評比采用了新的「投入」與「產出」評比模式。除了原有的教員博士比率、新生入學成績、教學發(fā)展補助金、院校經常性撥款、圖書量等評鑒指針外,本刊2007年的調查尚增加了以下幾個新的指標:

  ?師生比率;

  ?非經常性補助金;

  ?配對補助金;

  ?雇主對各院校畢業(yè)生表現的評價;及

  ?各院校教研人員在SCI、SSCI、 A&HCI引文索引的論文總數、人均量及論文引用次數。

去年6月,教統局發(fā)表了一份本港雇主對八大高校2003年畢業(yè)生表現評價的顧問調查報告。今年3月,教資會亦發(fā)表了八大高校2006年研究評審 (RAE) 報告。這兩份報告與本刊上述最后兩項「產出」指標的性質相同,但調查方法則有一些差別。在雇主對各院校畢業(yè)生表現的評價上,本刊與教統局的兩項調查所得出的結果,可說頗為或接近一致。至于研究表現的調查,本刊的調查集中在各院校教研人員科學引文索引(SCI)、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SCI)、藝術及人文引 文索引(A&HCI)的論文人均量及引文次數,與教資會以研究指數值衡量八大高校的研究表現,方法上有所不同。在本刊的2007年調查中,將上述 兩項不同的調查作了某些比較或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