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高三自閉情結(jié):切莫做個悶葫蘆
看著自己周圍一群同學正在興致勃勃地交談、討論著問題,你總是很少參與,更是懶得搭上一句話;每每開班級學習討論會,你總想盡可能往靠后的位子坐,更是不愿意發(fā)表任何意見;突然,你覺得很多交往都是那么的不必要,甚至與老師之間的溝通都是那么的倍感吃力,甚至避而遠之……這時,要小心了,你可能纏上了一種叫“自閉”的高三情結(jié)。
【感覺和他們不是一撥兒的?】
高三,肖小雯才剛來到新班級還不到一個月,漸漸發(fā)現(xiàn),課后,同學們圍坐在一起談論的不是星座八卦,就是塔羅算命。肖小雯從小喜歡的就是自然科學,最不相信的就是那套迷信東西,因此,她也就開始越來越少地扎在女生堆里說話。大家興致勃勃地討論著星座時,她有時還會發(fā)表“我不信那一套”的言辭。這不,她很快便引起了大伙的攻擊和不滿。現(xiàn)在的她干脆一個字都不說了。漸漸地,同學們也不太想叫她一起吃午飯了,肖小雯覺得很孤立,學習也不像以前那么上心了。
【對策→想要獲得接納,先學會接納】
臺灣著名心理學家賴杞豐認為:在我們每個人的內(nèi)心深處,其實都渴望被群體接納和認可,但是,假如這樣的一種期望時時遭遇壁壘,我們就容易收縮自己表達的欲望,久而久之,就會“自閉”。
對于肖小雯這樣一個才剛?cè)谌胄颅h(huán)境的同學來說,對班級其他同學的接納和認可自然極其渴望。所以,最好一開始要先保持一種開放和接納的心態(tài)。有句話說:想要得到什么,就得先付出什么。想要得到別人對自己興趣的接納和尊重,那就先得去尊重和接納別人的喜好和興趣。對一些哪怕自己不表贊同的話題,也要先懷著一份包容接納的心態(tài)。當然,在這里,我所說的“接納”并非代表你一定要在心理上對其認可、接受,而是你要先允許它的存在,然后,再“求同”。一般來說,當你愿意敞開心扉接納別人的不同后,集體中的其他成員自然也就會對你敞開心懷。等哪一天,你慢慢融入團體了,再和大家探討一些關(guān)于你所喜歡、所關(guān)注的話題,那也不遲呀!
【遇到老師就像老鼠見到貓?】
很多時候,學生遇到老師躲著走,或許還真沒什么其他特別的原因,而完全只是出于一種天生的“權(quán)威恐懼癥”。高三(2)班的Helen就是這種人,她學習起來非常拼命,但就是有一點,天生怕老師,看到老師就像老鼠見到貓。有一次,Helen接到校文學社一個參加作文競賽的任務,一個月后,班主任問她練習進展的情況,她這才支支吾吾道出遇到很多困難,而自己正在努力克服當中。對此,班主任當場大為惱火,質(zhì)問她為何不及早匯報并向語文老師求助,Helen一時間不知如何應對,既恨自己又覺得委屈。
【對策→把老師當合作的伙伴】
說起來,我大學時一位同學的情形跟Helen的情況有些相似。我的這位同學是家里的老二,但從小,家里就把很多正面、肯定的評價都給了她優(yōu)秀的姐姐,而對她的態(tài)度以嚴厲為主。尤其是當她后來考上一所不怎樣的大學后,父母更是認為她學歷不夠,恨鐵不成鋼。于是,她常常拼命學習,想要拿好成績贏得父母的肯定與認可。后來,這種心態(tài)漸漸遷移到學習上去,她一見到老師就有點心虛,害怕老師批評自己,害怕自己做得不夠好。
Helen的問題,或許在某些方面還需要她重新審視自己和父母的關(guān)系。想一想,如果你有跟她一樣的心理,想一想,是不是自己也把家庭中對待父母的方式帶到了學校中來?另一方面,天生怕老師,或許的確是出于對“權(quán)威”的某種恐懼感,這點往往在自信不夠的同學身上最為突出。所以,平時學習上,在和老師相處時,要知道老師這一角色并不絕對是十全十美的“權(quán)威”代言人,即便自己真的在某門學科上學得不盡如人意,也完全不必害怕這種不足在老師面前的暴露。新時代的學習觀,更多時候要我們把老師看成是與自己在學習上合作的一個伙伴,你們之間完全可以是平等的,所以不必心虛,要勇敢地表達自己的困惑,以求得老師更多的輔導和幫助。
【閉口不語,只因為學“乖”了?】
剛開始,陸凡皓在參與一些學習討論會時,還不知天高地厚地批評別的同學在學習方法上的一些不足,并發(fā)表自己的一些所謂的“高見”,自以為這樣做會對大家改進學習都有所有所幫助,也會備受老師推崇。不料,當了“好人”,結(jié)果卻被周圍的同學漸漸隔離、冷落……最近,陸凡皓也學“乖”了,無論開什么會,再不像以前一樣積極了,而是盡可能地閉口不語,生怕言多有失。
【對策→顧及他人感受,避免卷入個人情緒】
實際上,我們在學校里構(gòu)建好自己的人際關(guān)系,目的只有一個——贏得合作。對于每位同學來說,善于處理自己和周圍同學之間的關(guān)系,維護并保持一份良好的人際合作,是積極應對高三學習所必需的。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首要原則就是進行自我管理和樹立雙贏思維。自我管理,通常包括牢記自己的職責和控制自己的情緒;而雙贏思維,就是隨時能夠站在別人的立場來考慮事情,以協(xié)調(diào)、合作的態(tài)度來完成既定的目標。
具體方法是,無論平時自己做什么、說什么話都要顧及他人的感受和自尊。當你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時,應避免將個人情緒帶入其中,訴求共同的利益和雙贏,而不是總以自我為中心。所以,如果你也有著像陸凡皓這樣的困擾,最好先檢討一下自己,看看平時你是否在別人面前表達意見時卷入了過多的個人情緒?想一想,如果別人也拿像你一樣的方式對你毫不留情地指出你的不足,從而又一味地標榜自己的“好”,你的反應會是怎么樣的?如此,多站在對方的立場想一想,也許對你理解周圍人的反應會容易很多。
【天生是個“悶胡蘆”?】
我們周圍,除了“小喇叭”外,還真有那么一撥人,很少說話,他們就像是個“悶嘴葫蘆”。上課發(fā)言時,他們聽著,對一些東西卻永遠缺少意見,似乎有些事不關(guān)己。梁小宇就屬于這種類型。他在班里,被同學們一致稱為“沉默的老好人”。從小,小宇就被爺爺奶奶關(guān)在屋子里讀書,學英語,屬于早慧型兒童,但卻缺少和別人的交流。父母認為他不說話,不愛惹事,挺乖的,但這種性格的副作用是,在學習中,顯得過于被動,缺乏主見和積極性。
【對策→找到適合自己的“發(fā)聲”方式】
很多時候,長輩常常教導我們要腳踏實地,不要學會“油嘴滑舌”,要“多做事,少說話”,他們還告訴我們“酒香不怕巷子深”……然而,在學習上,有些現(xiàn)實也殘酷地證明,有時“真金也怕火煉”,其理由有三:第一,由于很少主動和老師交流,老師就不會知道你對某一知識的掌握情況如何,在輔導時自然不會首先考慮到你;第二,由于很少和周圍的同學交流,把自己排除在了“圈子”之外,所以,一旦在學習上遇到什么難題,也難以求得幫助;第三,學習中,每當遇到需要進行合作的任務,自己也不會很快適應,以至慌了手腳,把事情搞砸。
如果你也屬于這類型,只需要在原來話少的基礎上,增加一點點分享意識就行了。比如在分享會、班會、課堂上,你可以針對其他同學的某一段精彩發(fā)言進行點評,并就此延伸出自己的辦法或策略;不善言辭的你,也可以把自己想說的話寫成文字資料,發(fā)給同學或者老師看,如果比較簡潔,富有幽默感,他們會更加接受;又或者平時通過QQ、電郵與別人交流想法,如此,通過行動讓別人發(fā)現(xiàn)你的價值。
- 相關(guān)熱點:
- 英語學習資料
- 高考英語資源網(wǎng)
- 職場商務
- 六年級英語上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