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4月4日

父母和孩子之間經(jīng)常會發(fā)生一些很微妙的摩擦,父母的心中除了愛還有幾分無奈。

女兒,當(dāng)你在電話那頭很任性甚至帶有幾許怨恨地說“我不回來吃飯”,我的心就被一種隱痛灼燒著。我們竭盡全力地呵護(hù)你幫助你鼓勵你,為了你有一個好的學(xué)習(xí)與生活環(huán)境,我們盡全力地努力著。女兒啊,你可知道:手術(shù)后的媽媽,并不像你所看到的那樣健康那樣矯健。每一次坐車都會因為顛簸產(chǎn)生的震動而引起腹部疼痛。每一次做完飯后的疲累都讓我呼吸困難,全身乏力。而我沒有說過一句,我在默默地忍受,并微笑著陪你度過每一天。你知道我是怎樣想的嗎?我把每一天都當(dāng)做是我生命最后的日子,所以,我格外珍惜和你在一起的日子,珍惜和你爸爸在一起日子,珍惜我們一家人在一起的日子。所以,我很少有惱怒很少有責(zé)罵。我理解并感受著你所承受的壓力所承受的心累,我們很想靠近你,給你我的手我的愛我的一切,與你一起劃動小舟,駛向你理想的彼岸。可是,你卻像含羞草一樣,當(dāng)我們的手指輕輕地觸摸你時,你便毅然決然地緊緊合起你的葉子,讓我的手驚恐地停在半空不知落向何方。

你說你要去買書買磁帶,我想趁機(jī)會和你好好談?wù)劇S谑?,披著如血的殘陽,趕往我們約定的地方。

見你的臉上有幾分笑顏,我很小心地說:“你太任性了。為什么不想回家吃飯呢?難道家不好嗎?”

你說:“我不想回去。你看,上次回去爸爸就沒有給我好臉色看。”

“爸爸也是和你開玩笑的啊?!蔽艺f。

“看到我心情不好開什么玩笑?”你語氣很不友好地說。

“爸爸也是想調(diào)節(jié)一下氣氛啊?!?

“那是開玩笑嗎?臨走的時候還說一句:好幾次想打你的啊?!?

“爸爸真的是和你開玩笑的啊?!?

“算了,我不想回去鬧得大家都不開心,吵起來彼此都受傷害。”

你說著徑直往前面走去,我跟在后面一陣心痛。在書店買完書我們要分手的時候,我問:“你真的不回家?”

“今天沒時間了,還要晚自習(xí)。”

“你不是說不要晚自習(xí)嗎?”

“我是說老師不一定會來上晚自習(xí),但沒說我可以不去啊。”

我無語,但我很想哭,因為有一種傷痛讓我的心開始隱痛起來。你嬉皮笑臉地說:“來,親一個?!痹谲囌颈е胰銎鹆藡桑艺f:“不和你親,我生氣了。”

你終于停止了撒嬌。其實,我是怕我的眼淚爬上眼眶,我不想在你面前暴露得太感性太柔弱。

“我是想找一個更適合自己的方式來調(diào)節(jié)自己。”你說。

“有時候要學(xué)會堅強,不能因為一點不如意就任性就放棄。對媽媽來說下崗是一種羞辱,但我不能因此而不去面對別人,不去面對社會,不再生活下去?!?

“我不想強迫自己去承受,這樣我會更累的。老師說:你們太年輕了就承受心累……”

下面的話我已經(jīng)不想聽了。這時,汽車來了,我匆匆地和你道別,橫越穿梭的車流,匯入了行色匆匆的人流中。

我知道我的心已經(jīng)溢滿了眼淚。孩子啊,為了你能健康順利地成長,能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我們始終在努力,但你卻總是說我們不了解你,可是你又何曾想讓我們了解你呢?我們很想做你的朋友,可你愿意嗎?你有你的隱私,而我們是沒有制約你權(quán)利的父母,所以你本能地拒絕和我們交朋友,我們之間存在著一條看不見的溝壑,這條溝是誰開鑿的呢?

我真的好想好想靠近你,可你卻總是躲著我。我們像兩條并行的鋼軌,只有在圖畫中才可能重合為一點,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永遠(yuǎn)隔著軌枕而相對并行著。

我不知道殘陽是何時消散了她最后的如血般的紅潤,走在回家的路上已是暮色沉靄。看見窗子上流瀉出微黃昏暗的燈光,我知道老公已經(jīng)在家,眼淚終于在踏入樓梯的那一刻滾落下來。拖著疲憊的雙腳,很艱難地上著樓梯,臉頰上的淚水被蜿蜒的樓梯所烘干了,被家散發(fā)出來的溫馨烘干了……

陪讀心語:

和孩子交朋友只是大人們的一廂情愿,能成為朋友真的很難很難。他們高興的時候可以和你無話不說,不高興的時候卻緊緊地關(guān)閉著自己的心靈大門,讓你根本無法知道他的真實想法。一旦和孩子發(fā)生矛盾,孩子可以好多天不理睬你;如果是住校的孩子,就會幾個星期不回家。

從家長的角度講,為孩子料理生活上的事情,再累又能累到哪里去,即使是真得很累休息幾天就會恢復(fù)的。但是如果和孩子在心理上鬧別扭累的卻是心,這種累讓人傷神傷心。我敢說,全中國除了極少

數(shù)幸運的家長沒有為孩子操心費神以外,絕大多數(shù)的家長都為孩子流過眼淚、傷過心,都會感覺到現(xiàn)在孩子真的很難管教。這是社會現(xiàn)實。如何解決代溝帶來的困惑,如何與孩子進(jìn)行溝通,真的值得我們大家深思。

從孩子的角度講,他們的身心正在成長階段,他們在試圖擺脫對家長的依賴,獨立解決出現(xiàn)的問題,獨處是自我思考、自我排遣的過程,只有經(jīng)歷了獨處、習(xí)慣了獨處,孩子才能逐漸地成熟成長。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不必為此多慮,也不必為此擔(dān)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