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月談孩子教育:因材施教必先看孩子學習類型
有朋友說他上小學的孩子,比較愛動、很難坐較長時間,上課管不住自己,喜歡說話、做小動作,寫作業(yè)時也是這樣。我朋友已被老師“訓話”多次,說再不解決成績差的問題,可能就要留級了!我朋友在旁人的建議下,讓孩子去學畫畫,但始終收效甚微。
每個家長要知道,不同孩子是有不同學習風格的,找到最適合孩子的教育方法才是科學教育。為什么有的孩子聽課非常認真,而有的孩子卻總有小動作?為什么有的能認真做筆記,而有的孩子卻很少記?為什么有的孩子在學英語時,聽一遍就能記住,而有的卻背了多次卻依然記不???殊不知,這是每個人偏好的學習類型在“作祟”。參見《摘編:測試你是哪一類型的學習者》。
人類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差不多所有的技能都是后天習得的,這就說明人類必須學習前人的各種經(jīng)驗,才能維持自己的生長和生存。新生兒的大腦,幾乎和剛出廠的硬盤沒有區(qū)別,而信息的輸入只能來自人體感覺,并把這些感覺結(jié)合起來成為知覺。所以,人類認知共分五種吸收信息的渠道,即視覺、聽覺、嗅覺、味覺和肢體的皮膚觸覺。參見《嬰兒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發(fā)展》、《幼兒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發(fā)展》。
對應人的認知渠道,有用眼睛來看、用耳朵來聽、用觸覺來感受,以及用鼻子來聞、用嘴巴來嘗這五種類型的學習。這構(gòu)成人類的生命認知系統(tǒng),正常人這五個認知渠道都是暢通的,都能利用這五種感知來從外界接收不同的信息和資料,但其中絕大部分信息是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獲得的,嗅覺、味覺只是屬于輔助。
但由于每個人腦結(jié)構(gòu)不一樣,導致其學習方式千差萬別。就和我們雙手結(jié)構(gòu)相同,但還是會分左利手和右利手一樣,一個人的學習也是以一條渠道為主,其他四條渠道為輔。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除先天影響以外,會對不同的感覺器官和感知通道有不同的偏愛,也容易把其中一種發(fā)展成較優(yōu)勝的和較喜歡,并形成接受信息渠道的主要模式。參見《從左利手寫字到孩子習慣改正》。
每個人的大腦的運作方式不同,其接受信息的主渠道不一樣,那他們的思維方式、學習模式、溝通模式必定是不一樣的。比如,某個人的視覺神經(jīng)非常敏感,說明視覺區(qū)域發(fā)展得最好,自然喜歡用視覺來學習。他們對看到的文字或圖像印象較深,因此喜歡閱讀,這種以視覺為主的學習就是視覺學習型。擅長使用其他感官的,與此類似。參見《摘編:孩子學習類型之視覺型》。
學習的過程就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學習風格就是認知風格,即一個人常用的處理資訊的方式,是一個人在記憶、思考、解決問題時慣用的思維方式,也是這個人偏好的學習方式。所以,在的情況下,從生理角度來看人的學習類型,可簡單分為視覺類型、聽覺類型和動覺觸覺類型。當然,也有孩子沒有特別明顯偏愛某種方式,這就是混合型。參見《摘編:孩子學習類型之聽覺型》。
學習方法與學習類型有著極大的聯(lián)系。簡單的來說講,視覺型學習者善于通過接受視覺刺激而學習,聽覺型學習者善于通過接受聽覺刺激進行學習。而動覺觸覺型學習者喜歡通過雙手和整個身體運動進行學習,他們往往比較傾向于體驗學習法、游戲?qū)W習法。所以,家長多觀察、發(fā)現(xiàn)孩子的擅長方式,并根據(jù)其學習類型找到提高學習成績的突破口。參見《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先學會觀察》。
造成先天學習風格差異,主要是人的腦細胞分布比例不同而產(chǎn)生的。由于腦部細胞分布于新皮質(zhì)(額葉、枕葉、頂葉、顳葉)的不同,會產(chǎn)生不同高低比例而形成學習方式的優(yōu)先次序。例如,若您的孩子的腦細胞在枕葉分布比例較高,那孩子自然而然就會以偏好“看”來吸收信息,視覺學習就會變成孩子的第一選擇。
如果家長和老師不了解一個孩子的學習類型,就簡單地采取某種教育方式,是很不負責任的。孩子在學習中運用自己擅長的一種類型學習,本身是沒有對錯的。一些孩子學習成績不好成為所謂的“差生”,不完全是孩子不愛學和不努力,往往是成人對他們的學習類型不了解造成的,采用了不適合其學習特點的教學方法。
目前學校的教學,最主要的教學模式是老師板書和用聲音講,無法照顧到各種類型學習者的偏好。學生多數(shù)情況下只能看和聽,這是讓視覺和聽覺型孩子受益,而觸覺動覺型學生則不那么幸運了。所以,老師和家長會比較喜歡聽覺型或視覺型的孩子,認為他們乖巧聽話,而觸覺動覺型的孩子,甚至被有些人歸結(jié)為“多動癥”。參見《摘編:孩子學習類型之動覺觸覺型》
在傳統(tǒng)課堂里,最吃虧和不大受歡迎的是觸覺動覺型學習的孩子,他們經(jīng)常被說成是好動、不專心、愛搞小動作、難于安靜和集中,其實他們只不過是善于用動作或運動來學習而已。這是因為視覺、聽覺型孩子是單點興奮能長時間關注一件事情,不受干擾。而觸覺動覺型的孩子在大腦中的興奮點同時兩個甚至更多,很容易走神和被干擾。參見《了解孩子從生活細節(jié)開始》。
其實,學習只用眼睛、用耳朵,是不夠的,因為有些東西必須靠其他感官學習的,比如凍、冷、暖、熱、燙等,如果沒有肢體參與你再怎么講,孩子都是不明白的。所以,最聰明的學習法是多重感官學習,即同時運用大腦不同的區(qū)位,才是最好的學習法。如果結(jié)合所看、所聽與所做,把觸覺、嗅覺、味覺全部發(fā)揮運用,學習效果將達到90%。
很多家長都會從自己的意愿出發(fā),無視孩子的天性,讓孩子改正自己不認可的地方,這種盲目地的一刀切,其實是完全不科學的。大家要知道,不同的學習類型并無高低、對錯、好壞之分,也不涉及能力問題,只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慣用方式而已,因材施教才是關鍵。而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可以說是成功掌握學習的第一步。
所以,一些孩子出現(xiàn)學習困難,其主要原因是老師或父母不了解孩子的學習模式。要讓各種類型的孩子都能學習好,就必須運用符合他們學習類型的方法進行教育。所以,找出自己孩子的學習類型便相當重要。孩子是什么學習類型的,就要充分發(fā)揮他們的長處,就要按照這個類型去最大化地運用感知渠道去學習,可以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當然,這三種學習類型并非全然分開,每個人在學習時,多少會交雜使用,這是因人腦的結(jié)構(gòu)本來就是個復雜的綜合體。每個孩子的學習方式都是多種多樣的,只是對某些孩子而言,某類型學習是占主導或較為突出而已,而他們也或多或少具備其他類型的學習方式。所以,家長在判斷孩子學習類型過程中,不要過于拘泥本類型的學習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