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月談孩子教育:“具體化”是提高表達法寶
言語是兒童心理發(fā)展過程中掌握的最復(fù)雜的符號系統(tǒng),它對兒童心理發(fā)展具有深刻而廣泛的影響。許多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很好的言語表達能力。如果不能在幼兒期充分發(fā)展其言語表達能力,有可能會對孩子產(chǎn)生終身的“不良”影響。
幼兒階段是語言學習的高峰期和最關(guān)鍵的時期,也是詞匯增加數(shù)量最快的時期,詞匯種類大幅度增加。在語法結(jié)構(gòu)上,幼兒具有獨特的語法結(jié)構(gòu)和自動應(yīng)用組詞成句規(guī)則的能力,其口語表述逐漸從對話語向獨自敘述自己的體驗、經(jīng)驗和意愿發(fā)展。到了幼兒末期,孩子已經(jīng)能較為清楚地向他人講述自己所想表白的事情了。參見《幼兒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發(fā)展》。
幼兒的言語表達能力,包括口語和身體語言,不是我們成人教出來的,是孩子通過模仿學習而獲得的。所以,你表達的好,孩子自然就會表達的好。但是,由于我們成人太習慣使用成人化的言語表達方式,這對孩子的領(lǐng)悟是有一定的難度的。許多家長對孩子的言語表達能力不足,感到著急,其根本原因是沒有找到與孩子溝通的竅門。參見《要把孩子當成大客戶去溝通!》、《與孩子交談中容易犯的錯誤》。
在孩子幼兒時期,家長要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與孩子的“技巧”對話,讓孩子在模仿的基礎(chǔ)上,輕松學習怎么進行表達。而這些技巧中,非常關(guān)鍵的就是“具體化”技術(shù)手段,而非技術(shù)的,就需要你掌握傾聽、共情、尊重、真誠等。當然,父母要強化親子聯(lián)結(jié),創(chuàng)造給孩子說話的機會,鼓勵說出自己的想法,那怕說錯了也不要取笑孩子。參見《與孩子共情就是這么簡單!》、《良好的親子關(guān)系從傾聽開始》、《怎么判斷親子關(guān)系是否良好?》、《傾聽是一種多么罕有的美德!》。
具體化是指父母協(xié)助孩子,清楚、準確地表述他們的觀點、所用的概念、所體驗到的情感以及所經(jīng)歷的事件。由于孩子小,其言語表達還在學習之中,其表達的思想、情感、事件,常常是模糊、混亂、矛盾、不合理的。所以,我井中月認為,你需要借助“具體化”,澄清孩子所表達的那些模糊不清的觀念及問題,這也使孩子弄清自己的所思所感。參見《巧用身體語言與孩子溝通》。
下面通過一些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怎么使用“具體化”技術(shù)。說白了,就是一層窗戶紙,只是有一些家長沒有注意而已。
例1:問題模糊
最常見的是孩子說:“我要!我要!”可是當你給孩子一樣?xùn)|西的時候,孩子推開說不是,然后繼續(xù)說“我要”,然后你就需要不停的猜。這種情況的出現(xiàn),一是孩子還小,表達能力不足,家長又往往以自己的感覺來推斷。二是孩子在情緒中,其想要表達的思想、情感和事情,自己也搞不清,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應(yīng)對:只能先接受孩子的情緒,然后根據(jù)孩子的視線、手指的方向和家長以往的經(jīng)驗來猜。此時你說的話一定要完整,如:“你是想要XXX嗎?或者你說清楚,你說清楚了,爸爸媽媽才能幫助你?!?需要注意的是,當孩子表達出自己的要求,一定要及時進行鼓勵。當然,在事后孩子情緒穩(wěn)定的時候,也需要再次向孩子說明。
例2:過分概括
比較常見的是孩子說“我不想上幼兒園了”、“我不喜歡誰誰誰了”、“誰誰誰太壞了,我不想和她做朋友了!”等等。這種說法絕大多數(shù)是一種以偏概全的思維方式。對于4-5歲的幼兒,尚不能道德判斷,他們直接接受行為的結(jié)果。對于4-8歲的幼兒,孩子對行為做出判斷時主要是依據(jù)行為的物質(zhì)后果,而不考慮行為者的主要動機。
所以,孩子經(jīng)常把對個別人或事件的意見,上升為一般性的結(jié)論。遇到這樣的情況,最好采用“開放式”的問話,引導(dǎo)孩子說出“事件”后面的原因。當然,這需要家長的耐心,仔細傾聽孩子的講述。當孩子把個別概括為全部、把偶然當作必然,把一次以為永遠等情況時,父母要想辦法補足孩子的想法,以及解釋正確的觀念。
例如,孩子說“我不喜歡誰誰誰了” 以后,有可能是被別的孩子“欺負”了,也可能是對方?jīng)]有滿足孩子的愿望,所以需要孩子進一步的解釋。另外,家長一定要告訴孩子,就算一個小朋友對你不好,也不是所有的小朋友對你不好。而這個小朋友雖然欺負你了,但他也不是一無是處。同時,這個小朋友也不是什么時候都欺負你。
例3:內(nèi)容混亂
常見的是孩子描述一個“事件”,你經(jīng)常會聽“暈”。如孩子說別的孩子“欺負”了,有可能的描述是:“誰誰誰打我了,他不喜歡我,我被推倒了,他搶我玩具了”。這絕大多數(shù)是孩子的表達能力不足,且母語語法、句式尚不能靈活運用,說一件事情不能按照前因后果的方式來描述,也不能抓住問題的核心。此時,需要你仔細的傾聽。
針對此種情況,比較好處理。父母要把孩子的主要言談、想法加以綜合整理,引用孩子說的最有代表性、最重要的詞語,然后說給孩子聽。比如,針對上面孩子說的情況,你可以說:“是不是誰誰誰看見你在玩一個玩具,他問你要,你沒有給,他生氣了就來搶你的。在搶的過程中,你被他推倒了?而不是打你了,對嗎?”
例4:用詞不當
常見的是孩子說的“童言”,也就是說,孩子說的這個詞,實際意思和我們常規(guī)認為的不一致。這也是孩子在“瘋狂”學習新詞時,會發(fā)生的情況。這是孩子學習過程中,經(jīng)常犯的“錯誤”。同樣一個詞,其含義其程度會因孩子而異,有時會和成人理解的相距甚遠。其實,這也是成人經(jīng)常遇到的,如大家都說“溝通”,可每個人理解的方式都不一樣。
對用詞不當、表達不正確的情況,父母不要取笑孩子,一定要用正確的語詞,重新替孩子描述一下,同時也解釋一下孩子說的不當詞匯。這不僅是尊重孩子,也是在教孩子如何正確使用對應(yīng)的語詞。當然,有能力的家長,此時可多次采用不同的語詞來描述同一事件,這對孩子的口語表達和詞匯理解,有極大的幫助。參見《“童言無忌”讓人歡喜讓人憂》。
上面所說的幾個例子,只是給大家拋一塊磚,各位家長在生活中,與孩子說話時一定要注意方法和方式,盡可能不省略一些成人認為可以忽視的字詞,且用詞和語法結(jié)構(gòu)要盡量準確、標準。需要注意的是,父母不要使用過長的句子、被動句、反語句、雙重否定等形式復(fù)雜的句子和孩子溝通。至于某些孩子在表達上已經(jīng)有一些問題時,沒有什么特別好的辦法,只能從頭補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