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心理:反問,問出一種習(xí)慣
這次帶來的是一位家長朋友的一些思考,你發(fā)現(xiàn)了嗎?
兒子不足兩歲時,就成了那個愛問“十萬個為什么”的小孩兒。無論看到什么不管認識還是不認識,他都會發(fā)問:“媽媽,那是什么?”
起初,我有問必答,畢竟他的問題還比較小兒科。但很快發(fā)現(xiàn):我前一秒剛答完,他后一秒見到,照例會再問。這樣下去可不行,我的答案千篇一律,他的想法我卻連皮毛都沒摸著。往后他再發(fā)問,我通常先不告訴答案,而是反問他:“寶貝,你告訴媽媽,那是什么啊?”他很認真地回答:“是汽車!是水!是魚!是花!”我乘勝追擊:“是什么汽車呢?是什么水呢?是什么魚呢?什么花?”你肯定想不到,一個兩歲的孩子也可以如此狡黠,他的答案有時是寶馬汽車,有時是紅色的汽車(當(dāng)他不知道車型時,巧妙地用顏色來回答)。他可以說是綠色的水,也可能會說是水池里的水(當(dāng)他不會用“透明”二字形容時)。他有時會說是小丑魚,有時說是白色的魚(當(dāng)他不知道魚的品種時)。他會說牽?;?,也會說是紫色的花(在他不知道花的名稱時)。但誰又能說他的答案不正確呢?
有一天,我?guī)獬?,人行道上正在挖管道坑,前面豎著一個大的長方形黃色警示牌,上面寫著“正在施工”幾個大字。兒子問:“媽媽,那是什么?”我反問他,他答:“是裝修車!”我一看,原來那個牌子為了方便拖動,下面裝有輪子,而小家伙認為有輪子的都是車。路面施工,和裝修極為相似,所以有了“裝修車”一說。我真誠地夸獎他善于思考。那時,他25個月(2歲左右)。
時間一長,兒子喜歡上了我倆之間問與反問的游戲,他的問題越多,自己給出的答案也越多,而且大都出乎我的意料。他問我:“媽媽,這是什么梳子?”我反問他,他說:“這是咱們家的梳子!”他問:“媽媽,燈里有什么?”我看后反問他,他說:“燈里有棒棒糖!”我再細看,不由對他豎起了大拇指,那曲曲扭扭的節(jié)能燈管在花瓣形的燈罩里,可不就是一根根棒棒糖嗎?
面對孩子的提問,如果問風(fēng)答風(fēng),問雨答雨。可能我們永遠不知道他有多聰明,也會在不知不覺中錯過很多讓他開動腦筋的機會。孩子的疑問,有時不過是一種求證。反問的知而不說,卻可以讓他養(yǎng)成一個愛思考的好習(xí)慣。
- 相關(guān)熱點:
- 英語學(xué)習(xí)資料
- 迪士尼動畫學(xué)英語
- 幼兒英語
- 新概念英語第三冊學(xué)習(xí)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