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月談孩子教育:替孩子道歉
有一天,去接孩子,在其幼兒園看到這樣一幕:兩個孩子發(fā)生爭執(zhí),其中一個把另外一個的鼻子打破了,流了不少血。于是,打人孩子的媽媽連忙向對方家長道歉,并讓自己的孩子去道歉??墒沁@個打人的孩子什么話都不說,而這位媽媽竟也沒有了下文!好在那位父親比較開通,雖然直說“沒有關系,都是孩子嘛”,但也抱著自己的孩子到一邊去安撫了。
兩個幼兒期的孩子在一起,出現(xiàn)糾紛是極其正常的事情,只要不出現(xiàn)身體傷害,或孩子通過語言和身體語言進行求助,家長都是可以置之不理的。但若出現(xiàn)“流血”事件,則當事家長一定要處理好,這不僅是給孩子一個良好的示范,讓其學會正確的解決糾紛方法,也是孩子在“摩擦”、“斗爭”中學會正常人際交往,以及遵守共同的游戲規(guī)則。參見《案例分析:當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
當兩個孩子真的發(fā)生糾紛,相對“欺負”其他孩子的孩子父母,出于一種慣性和感覺不好意思,往往會先于孩子說“對不起”。從成人的角度來看,這好像也沒有什么錯,畢竟是自己的孩子“欺負”了別人,特別是還把其他孩子“打”傷流血的情況。此時,若孩子不能主動或被暗示下,去向“受害者”道歉,則一系列的家庭教育問題就暴露出來了。參見《“搶玩具”是孩子成長的信號》、《家有雙寶,打鬧也是一種學習》、《父母要拋棄自己的思維慣性》。
當孩子出現(xiàn)錯誤,父母替孩子道歉,這說明孩子平時不知道為自己的錯誤道歉,是一種沒有界線的表現(xiàn)。家長在以往類似情況中,出于溺愛所采取的沒有界線的處理方式,孩子很明顯地能察覺到,犯了錯誤以后,只要自己堅持耍賴就可以過關。孩子一旦學會這種為人處世的方法,就毫無界線可言和認識什么是錯誤行為,完全失去教育目的。參見《誰能教我怎么管那任性孩子?》、《父母要拋棄自己的思維慣性》。
所以,不管自己孩子有意還是無意打傷其他孩子,父母或出于禮貌,或出于自己的面子,或怕事態(tài)升級,想先穩(wěn)住對方家長情緒也好,自己先連聲“對不起”替孩子道歉的處理方式,實際上不是特別恰當。父母的心態(tài)可以理解卻不能認同,因為忽視了最應該被關注的“受害者”孩子。對方家長也可能不在意你說什么,他們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參見《好父母就別怕孩子讓你丟人》。
孩子發(fā)生糾紛而出現(xiàn)傷害,不管那方的家長,都應該先把注意力放在“受害者”身上。在認同其負面情緒的基礎上,認真傾聽孩子的說法,也可以在孩子哭時,不帶指責的述說你看到的情形。若攻擊方的孩子還繼續(xù)打人,就近的任何一個家長,可以是“受害者”的父母,則一定要用手強行禁止,同時用嚴肅的態(tài)度說“不行”!
在兒童教育中,父母的行動遠比語言要有效的多。當孩子故意違背界線和挑戰(zhàn)家長權威時,父母的直接制止行動,能讓孩子馬上明白當前做的事情是被禁止的。反過來,當孩子情緒低落或生氣時,父母的一個擁抱,或輕拍孩子的背,孩子馬上知道自己被關注和認同了,其負面情緒能得到極大的緩解和宣泄,而不至于過度積累影響到心理。參見《你敢對孩子的爭權戰(zhàn)爭說不?》。
如果有父母說控制不住自己的孩子,這恐怕是家長自己的問題了,是自己不想或不忍心進行控制。因為一個成年人從哪個方面講,都不可能控制不住一個孩子。當這樣的情形出現(xiàn),就說明家庭教育出現(xiàn)了偏差,太以孩子為中心了。長久以往,孩子許多難以調教的問題都會出現(xiàn),等某天家長真想改變的時候,很可能會花費數(shù)倍的時間、金錢和精力。參見《孩子成長要有適當?shù)淖飷焊小贰?/p>
當解決完孩子糾紛中的“受害者”情緒問題,而自己孩子不能主動道歉,這可能是孩子也被嚇到了,特別是見“血”情況,孩子不知道如何處理了。如果家長出于教育目的或自己的面子,強行要求孩子進行道歉和請求諒解,可能會進一步嚇到孩子,他們會退縮而拒絕家長的任何要求。此時較好的方式是等待,且不允許孩子繼續(xù)玩或離開。參見《不能忽視孩子的變相反抗》、《案例分析:好教育要適應孩子的節(jié)奏》。
如果父母利用打罵、訓斥等手段,強行要求孩子為自己的錯誤進行道歉,孩子可以迫于壓力而按照你的“命令”去做,但這種不是發(fā)自內心的道歉和請求諒解,是非常虛假的。而當孩子蒙混過關,他們就學到一種“技能”,即“識時務者為俊杰”,撒謊是有效和能解決問題的。這種不能讓孩子認識到錯誤本質的教育,還真不如沒有!參見《父母的教化與孩子不聽話》。
但最可怕的情況是,當父母要求孩子為自己的錯誤道歉,而孩子不理或離開了,父母則一兩句自嘲的話來化解自己的尷尬,如說“這孩子真調皮,怎么說都不行”。這種不作為的做法,是兒童教育中的大忌。此時,最好的處理方法是給孩子選擇,要么道歉要么回家。若道歉不能得到對方的諒解,一樣直接回家。這些都會讓孩子獲得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