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月談孩子教育:孩子為什么不愿和小朋友玩?
有位媽媽說,她女兒2歲多,性格內(nèi)向膽小,不愿意和小朋友玩,看到有小朋友來了,每次都找借口離開,比如說自己想睡覺了或是要尿尿之類的。跟她說了多次,要學會與人相處,以后進幼兒園都是小朋友,她這樣會很孤獨。看她的樣好像聽懂了,但下次還是原樣。我該怎么辦呢?
兩歲的孩子不愿意和伙伴一起玩,是比較正常的,符合這個年齡段孩子的特點,可以說沒有太大問題的。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是父母對嬰兒期的孩子心理不是很了解,總希望按照幼兒的標準來要求孩子。處在0-3歲嬰兒期的孩子,往往是開始在一起,過一會就按照各自的意愿分頭玩了。一般情況下,孩子到了4歲以后才有可能真正玩到一起。參見《如何給你的孩子找個玩伴》。
2歲以后的孩子,在心理和自我意識的發(fā)展上,嬰兒能把自己作為客體來認知,開始從一個自然人向社會人轉(zhuǎn)化。這是個體自我意識發(fā)展的第一個飛躍。同時,這個階段是孩子在與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中,掌握社會行為規(guī)范、價值觀念、社會行為技能,以適應社會生活,這也是其人格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的過程。所以,與同齡孩子玩,是非常重要的學習。參見《嬰兒期孩子的生理、心理發(fā)展》。
孩子愛不愛和其他陌生孩子玩,是與其安全感密切相關。孩子人際交往,都是通過對成人的模仿,與同齡人進行交往的,而這一切都需要從身邊熟悉的人開始。如果孩子的安全感不足,就會對陌生的環(huán)境和人往往產(chǎn)生強烈的反應,容易產(chǎn)生恐懼心理,見人不搭理也就容易理解了。這與2-4歲的孩子要獲得自主感、克服羞恥感相吻合。
對這樣的孩子,父母要想辦法補足孩子的安全感,需要給予足夠的關注、傾聽和接納,同時要有特別的熱情、耐心和愛心,理智地克制自己的煩躁,采取適合其特點的、有針對性的方法,才能使這些孩子健康地適應社會。當孩子知道父母永遠都會接納他本來的樣子時,就不會有壓力和焦慮了,自然會想著嘗試脫離父母,與小伙伴一起玩耍。
孩子一直不喜歡和其他小朋友玩,這也可能與孩子的先天氣質(zhì)有關。在孩子的氣質(zhì)上,每個孩子在適應性、生活節(jié)律、情緒狀態(tài)、趨避性等方面是有差異的。有些孩子對各種新的刺激,會產(chǎn)生積極的反應,而有些孩子總是緩慢地適應新情境,開始時有點“害羞”和冷淡,但一旦放松和活躍起來,就會適應得很好。所以,家長要學會細致觀察。
如果家長觀察自己孩子是否屬于慢熱型,則他們需要較長適應時間,要讓他們按自己的節(jié)奏和特點適應環(huán)境,父母不要給他們施加壓力,多鼓勵他們?nèi)L試。還有一些孩子在表現(xiàn)得退縮時,恰恰是他們想要先觀察和學習,當他們認為安全和有信心的時候,自然會參與。這種應對不僅不是問題,反而是孩子在用他自己的方式長大。參見《案例分析:好教育要適應孩子的節(jié)奏》。
導致孩子不愿和其他孩子玩,也可能是家長平時對孩子約束太多。比如,要求孩子不能在地上爬和弄臟衣服。如果父母總是限制孩子的探索,也就是“搗亂”,這很可能會讓孩子失去動力,生怕由此變成“壞孩子”。同時,也正是孩子許多事情沒有經(jīng)歷過,或其他孩子的玩法在家長是禁止的,孩子在矛盾之下,就會產(chǎn)生游離的姿態(tài)。
建議家長在觀察孩子安全感是否充足的前提下,根據(jù)孩子的氣質(zhì)特點,從熟悉的玩伴入手,做一些可以吸引孩子們注意力的游戲,鼓勵自己的孩子參與。當然,家長自己的人際交往示范也很重要。所以,父母要針對自己孩子的特點,在孩子想自主的情況下,鼓勵其面對陌生世界進行探索。同時,家長一定要花時間與孩子一起玩,避免錯過學習社交技能的最佳時期。
家長會發(fā)現(xiàn)對2歲左右的孩子,開始玩的時候還會在一起,但一會就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玩了。對此,父母也不要擔心。因為1-3歲孩子基本喜歡一個人玩,接近其他孩子的意愿較少,這是嬰兒期孩子的特點。一般孩子到了4-5歲才有可能真正玩在一起,而吸引孩子注意力的,會是其他孩子玩的東西,或出于學習對方玩法的想法,甚至會去搶對方的玩具。參見《“搶玩具”是孩子成長的信號》。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對于“膽怯”孩子,家長最好也參與孩子們的玩耍。當家長引導幾個孩子玩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孩子有退縮就可以及時解決和想辦法鼓勵。此時,即不要講道理,也不要責備和對比。因為孩子很可能是在觀察和學習,當他們認為安全和有信心時,自然會參與。所以,環(huán)境、玩伴要選熟悉的,玩的東西也是要孩子熟悉和喜歡的。參見《案例分析:幫助孩子應對恐懼的策略》。
需要提醒的是,想讓孩子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到底是父母的意愿,還是孩子自己的意愿?當一個媽媽總是以成人的標準,或是其他孩子的表現(xiàn)來衡量自己孩子的行為時,孩子一定會從中感受到壓力。父母越關注的事情,孩子就可能越回避。倘若家長因此而責備孩子,或者拿孩子和其他人比較,則會愈發(fā)激起孩子內(nèi)在的抗拒。
最后,回到本案例,雖然這個孩子沒有太多的問題,但這個媽媽的擔心也是有道理的,因為讓孩子學會正常的人際交往是很重要的。所以,家長在觀察孩子安全感是否充足,以及在自己的人際交往示范下,根據(jù)自己孩子的氣質(zhì)特點,從孩子熟悉的玩伴入手,做一些可以吸引孩子們注意力的游戲,鼓勵自己的孩子參與。當然,家長只要保證孩子的安全,也別怕孩子之間產(chǎn)生糾紛和爭執(zhí),這些對孩子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