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有位媽媽帶著6歲半女兒,偶然路過一個舞蹈培訓班,孩子同意去上一次體驗課。到了上課時發(fā)現(xiàn),其他孩子年齡都大一點,且已上了一段時間課。孩子看到她們的動作自己沒學過,也跟不上,情緒就很不好,根本不愿意參與其中。這位媽媽提議進屋看別人跳,孩子也不去,一直在教室外玩耍并不時偷看別人跳,而且說:“我不想學,我都不會,我來就是想玩這里的玩具的?!毕抡n后,這位媽媽想讓老師看孩子的基本情況,但她終究不肯合作。而當這位媽媽建議回家時,她女兒也不肯走,直到下課才走。事后,孩子說那些動作她做不到,怕學不好,就不想學了。

這位媽媽說女兒去試聽舞蹈課,結果孩子怕做不到而不學,她始終沒有批評孩子,事后也沒再提過舞蹈班的事情。這位媽媽在這點上做的不錯,值得表揚。但是,這對很喜歡聽著音樂自編自跳的6歲半女兒來說,也恰是媽媽在前面處理和引導不當,很可能失去孩子的一個發(fā)展機會。在引導孩子興趣方面,確實需要一些技巧,不能“嚇”到孩子。

對某些父母不懂的孩子興趣,往往會求教于專業(yè)人士。如果父母“功利性”不強,會借孩子發(fā)現(xiàn)感興趣的東西,或創(chuàng)造機會讓孩子“偶遇”。這樣,孩子的學習雖然還是家長期望的,但已經(jīng)由“父母要自己學”轉化為“我自己想學”,這兩者差異之大,會使孩子在學習持久性和成績上有非常大的差異。所以,讓孩子學,不如讓孩子自己想學。參見《衡山派掌門莫小貝的興趣班》。

對年齡合適的孩子,上什么興趣班,先征求他們的意見,是非常尊重孩子的表現(xiàn)。而當孩子不愿意學的時候,家長不勉強,同時也是尊重孩子。只是對后者,家長已經(jīng)是浪費一次機會了,因為孩子由“有興趣”發(fā)展到了“沒興趣”,這就需要父母認真反思,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孩子出現(xiàn)了轉變,難道只是孩子易變,有沒有是家長沒養(yǎng)好孩子的趣?參見《為何兒童教育貴在養(yǎng)趣(續(xù)) 》。

在讓孩子學一些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課程”時,家長不能以自己的能力去衡量孩子水平,你認為簡單,對孩子可能就是極其復雜。所以,就算孩子答應上一些興趣班,也不能只鼓勵而不說難處。早一點給孩子打“預防針”,明確說明要學習內容的難點和困難,孩子反而會有一種斗志,當孩子恰當?shù)膱猿志湍堋磅庺~跳龍門”。

另外,家長對一些興趣班也要考核,且選擇同齡、同水平的孩子一起學習。某些機構為了錢,允許孩子中途插班,這是一種很不負責任的做法,對某些從來沒有接觸的孩子來說,也是不公平和頗受打擊的。所以,讓孩子和高出自己水平一大截的其他孩子一起學習,這會讓孩子感到恐懼和自卑,快速打消自己的積極性,導致沒有興趣了。

這位媽媽說女兒自尊心很強,不想落后,但做不好就會發(fā)脾氣、放棄,做好了就會興致勃勃的讓他們看,也很喜歡在別的小朋友或別人面前表現(xiàn)。從孩子的角度,這是非常正常的表現(xiàn),是人都希望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示給他人。另外,往好的說,孩子做不好就發(fā)脾氣,是自尊心較強和有上進心的表現(xiàn),而往壞的說,這也是為了滿足家長的需要。

但是,孩子喜歡表現(xiàn),往往是家長歷次“鼓勵”的結果。孩子知道怎樣做能得到成人的贊許,是一種社會化習得產(chǎn)物。同樣的,孩子沒有做好而感到“丟人”,通過發(fā)脾氣來發(fā)泄自己的負面情緒,這也是家長歷次表現(xiàn)出嘲笑、不喜的結果。因為在孩子做的過程中,家長過度重視和強調結果,而忽視孩子最重要的東西:在過程中的努力。參見《人生本是過程結果并不重要》。

當然,這里也牽涉到孩子目標的設立問題。對于學齡左右的孩子,他們求知欲極其旺盛,容易出現(xiàn)“好大喜功”。對一些孩子能力還不足的地方,千萬不要要求孩子能一步做到。比如,和孩子玩翻花繩,就算家長一步一步的教,但孩子手小協(xié)調性不足,難免翻不好。此時孩子沮喪地說不學,家長再怪罪孩子缺乏耐心,就再次刺激和強化孩子負面情緒。

比較好的做法是,把你期望給孩子的目標,拆分為數(shù)個小目標。由于孩子的認知能力不足,他們無法像成人那樣看清目標和結果之間關系。拆分小目標后,孩子相對容易完成的,而不是“遙遙不可及”和看不到“終點”,他們也就有興趣來進行挑戰(zhàn),并獲得大量成功體驗和得到家長的贊許。比如,和孩子玩翻花繩前,最好先讓孩子練習拿穩(wěn)繩子。參見《讓你孩子實現(xiàn)成功的秘訣》。

這位媽媽說女兒看到其他小朋友會的事情,自己也想學,比如,看同班小朋友會翻跟頭她也想翻,沒經(jīng)過練習自然做不到。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往往是家長攀比的結果,那怕是簡單說“看誰誰都會,你要是也會就好了”,如果再加上家長看中孩子的結果,就會使孩子希望得到家長心目中“好孩子”標準,以完成別人也會的行為,獲得更多的關注和“愛”。

想解決孩子自己發(fā)起的“攀比”,一是要和孩子說清楚,是人都有缺陷,就是爸爸媽媽也不是完美的,許多事情也不會做;二是要鼓勵孩子展現(xiàn)自己的長處,做好自己能做好的事情,比什么都強;三是要勇于挑戰(zhàn),只要是努力了,那怕失敗了也是非常值得稱贊的;四是要告訴孩子,每個人都不一樣,且你今天不會,并不代表明天你也不會。

有意思的是,這位媽媽說女兒喜歡嘗試,但不喜歡別人的幫助和指導,凡事她都要自己一個人練習,還故意把門關上不讓家長進。理論上說,任何人都不會拒絕善意的幫助,如果拒絕“外援”,不是這些幫助有代價,就是讓人感覺到“被施舍”,或打擾思路。所以,給孩子提供幫助,家長千萬不要有絮叨、進行比較、責備孩子笨、自己搶孩子活等表現(xiàn)。參見《案例分析:好教育要適應孩子的節(jié)奏》。

面對孩子的“問題”,比如喜歡表現(xiàn)自己、遇到困難退縮、不太喜歡別人幫助,這都是許多成人也有的問題,人之常情,不需要特別的大驚小怪。孩子之所以會這樣,也是向身邊成人學習的結果,家長也別指望孩子事事完美。每當孩子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就像這位媽媽說的那樣,要接受孩子的負面情緒,讓他們感到家長能理解他們。同時,一個擁抱或低聲安慰,都能讓孩子快速恢復過來。

所以,既然孩子是家長的鏡子,發(fā)現(xiàn)孩子有不足的地方,家長首先要看自己是否也有類似的問題,想糾正孩子就需要先改變“原件”質量。與此同時,家長能堅持正確的教育理念也是很重要的,并在執(zhí)行過程中尊重、認同、接納孩子,對已發(fā)現(xiàn)的孩子興趣,要采取適當?shù)姆绞椒椒▉怼梆B(yǎng)”。如果初期不會養(yǎng)趣,那就盡可能減少打擊孩子興趣的行為。參見《有些鼓勵對孩子來說是誤導》。

最后,順便說一下,如果哪位朋友在育兒方面需要幫助和解疑,且愿意聽我嘮叨的,可以把孩子的情況詳細描述一下。當然,我最歡迎的是,家長自己先針對孩子的問題,進行思考和判斷,挖掘其背后的原因。吃別人嚼過的饃,雖然也可以充饑,但終究不如自己嚼的好,呵呵。來信請發(fā)zhangwork@,我盡可能回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