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月談孩子教育:不要讓孩子開著燈睡覺
有許多父母都說,自己的孩子特別怕黑,從小喜歡開燈睡覺,雖然是那些不是很亮的夜燈或小燈。如果不開燈的話,孩子很可能就是無法入睡,甚至是立馬哭鬧。嚴重的,孩子看見四周黑漆漆的,就會嚇得大聲尖叫。
當家長問孩子原因時,孩子往往說是看不到爸爸媽媽而害怕。于是,不少父母就心疼孩子,為了能讓孩子早一點睡覺,不少家長就“順應”孩子的要求,采取開著一個小燈的方式,讓孩子在弱光下睡眠。好一點的父母,會在孩子熟睡以后,把等關閉??蛇@樣的做法,對孩子的生長是有較大影響的,孩子養(yǎng)成習慣以后,未來會有許多問題的。參見《案例分析:由睡眠情況決定孩子幾點睡覺》。
從生理的角度看,開著燈睡覺肯定是有損害的。這不僅是開燈睡覺刺激眼睛和大腦,從而影響睡眠質(zhì)量,使孩子每次的睡眠時間縮短,睡眠深度也會變淺,而且很容易驚醒,最終導致注意力不精中和記憶力下降。長期在燈光下睡眠的孩子,還會影響孩子的眼部網(wǎng)狀激活系統(tǒng),對孩子的視力發(fā)育不利,會成倍增加患近視的幾率。
亮著燈睡覺,會改變?nèi)藗儠冃幸狗淖匀簧钜?guī)律,從而影響到正常的新陳代謝,阻礙孩子正常生長發(fā)育。比如,因為睡眠不良,影響生長激素的分泌,導致孩子長不高。某些研究還說,人在睡覺時開燈會抑制人體褪黑色素的分泌,使心跳速度加快得不到休息,導致人體容易疲勞而使免疫功能降低。由于本人對此沒有研究,就不妄加評論了。
當然,如果孩子要求開著燈睡覺,家長斷然拒絕也是不恰當?shù)摹R话阌龅竭@樣的事情,例如睡覺要開燈,或害怕某個東西時,父母最好先暫時答應孩子的要求,然后去挖掘孩子為什么會害怕。父母只有真正找到問題表象后面的根本原因,并想辦法去解決,這樣才能“由內(nèi)到外”的進行矯正。需要知道的,有些孩子問題表現(xiàn)后面,可能是多個原因造成的。參見《案例分析:孩子睡覺晚的原因和解決技巧》。
那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孩子怕黑?
第一,父母自己就害怕黑暗,為了安全可能自己睡覺都需要夜燈。每個家長也是從孩子長大成人的,如果自己在小時候就害怕黑暗,就會在自己生活中顯現(xiàn)出來。這些父母認為孩子怕黑是理所應當?shù)?,而解決的方法就是點燈睡覺。于是,孩子從父母的行為和對待黑暗的態(tài)度上,在示范和“灌輸”下,也會認為黑暗是很可怕的。參見《案例分析:幫助孩子應對恐懼的策略》。
第二,在嬰兒階段,家長為了方便照顧孩子,喜歡點燈睡覺。特別是對哺乳期的孩子,很多媽媽為了夜里起來喂奶方便,以及生怕壓倒孩子,往往想一睜眼就看到孩子。這樣,當孩子由于饑餓、排泄等原因而哭泣時,父母就能在第一時間進行響應。久而久之,孩子也養(yǎng)成開燈睡覺的習慣,造成對燈光的依賴,甚至是在睡眠狀態(tài)下也不能熄燈。
第三,父母以為孩子怕黑。實際上,在孩子出生以前,是在一個黑暗、溫暖的環(huán)境中“生活”。從某種意義上,孩子的第一聲哭泣,也是第一次感知明亮、低溫的外界環(huán)境,從而產(chǎn)生了恐懼。所以,理論上孩子是不應該怕黑的。孩子后來養(yǎng)成對黑暗的恐怖,大多是社會化習得的產(chǎn)物,和父母的教養(yǎng)有極大的關系。
第四,在嬰幼兒階段,父母曾經(jīng)嚇唬過孩子。例如,家長給孩子講有關鬼、神的故事,或利用這些經(jīng)常在黑暗中出沒的故事人物來嚇唬孩子,以要求孩子聽話。于是,孩子就把對妖魔鬼怪的恐懼和黑暗聯(lián)結(jié)起來,認為只要有黑暗就是可怕的。久而久之,孩子每到睡覺的時候,就期望家長陪伴,或不敢關燈睡覺,形成了對燈光的依賴。參見《教養(yǎng)壞習慣:故意嚇唬孩子》。
第五,孩子對黑暗的恐懼,源自其親身體驗。由于嬰幼兒的認知問題,他們不能正確區(qū)分現(xiàn)實和想象,如果恰巧某一黑暗的情境中意外遭遇到“可怕”的東西,或曾經(jīng)做過可怕的惡夢,若這些“恐怖”的經(jīng)歷未能及時解決,也會造成對黑暗的恐懼。于是,孩子就會認為開著燈就是安全的,而一關燈那怕是一些影子都會引起聯(lián)想。
第六,害怕黑暗,是孩子缺乏安全感的表現(xiàn)。對這些孩子而言,害怕黑暗還不如說害怕父母離開,或生怕看不到熟悉的環(huán)境,會想盡一切辦法讓父母多陪伴一會。所以,想解決這一問題,其核心是補足孩子的安全感。與此同時,家長可在睡前多和孩子玩相對安靜的游戲,或講一些溫馨的故事,避免毫無“征兆”或忽視孩子情緒就離開。參見《孩子的分離焦慮及其應對手段》。
如果孩子已經(jīng)“沾染”開燈睡覺的習慣,那怎么解決?為此,我提供一些小技巧,大家在找到具體害怕原因后,可以適當選用。
技巧一:睡前讓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情和情緒。比如,睡前聽一些輕松、舒緩的音樂,或在洗漱后給孩子全身按摩,或聽比較溫和的故事等。父母離開一定要打招呼時,讓孩子帶著愉悅的心情入睡,孩子情緒不好就暫不離開。對某些安全感缺失的孩子,或比較害怕黑暗和獨處的,父母可以承諾一直陪伴到孩子入睡,使孩子更加放松,也容易入睡。
技巧二:在孩子睡覺的房間加裝燈光調(diào)光器,逐漸降低光強,讓孩子慢慢適應。但家長需要注意讓燈和床之間保持一段距離,不能直射孩子的眼睛,最好是孩子可以看到折射的光。與此同時,家長還可以把孩子的房門打開一道縫,或直接采取過道中的燈。一般經(jīng)過一段時間訓練,孩子會比較適應弱光,最后可以做到關燈睡覺。
技巧三:改變孩子的認知,要給孩子多講一點正面的東西,放棄給孩子講鬼怪之類的故事,同時也不在生活中用這些事物來嚇唬孩子。另外,不建議為了糾正孩子的認識,說那些鬼怪并不存在,因為在小孩子的認知中,所有事物都是有生命的,這樣的解釋反而引起“沖突”,更難擺脫對黑暗的恐懼。認同和接納孩子的情緒,比什么都有用。參見《案例分析:幼兒信不信童話順其自然》。
技巧四:當遇到孩子半夜醒來,或出現(xiàn)哭泣,不要馬上開燈。此時家長溫暖的擁抱和溫柔的輕語,比什么都管用。如果孩子是做惡夢而驚醒,家長追問孩子情節(jié),重復會加深孩子的恐懼,此時多說“媽媽在”是比較合適的。假設孩子非要開燈,就給適當?shù)娜豕庾尯⒆友劬m應。否則,強光的刺激會加劇孩子的不適,加重負面情緒。參見《孩子發(fā)脾氣的通用處理技巧》。
家長需要知道的,不管采取何種方式,在糾正孩子開燈睡覺的這個過程中,家長不能著急和貪功,且目標需要一點點地完成。但最關鍵的是要在尊重、認同和接納孩子的基礎上,需要耐心地堅持再堅持,畢竟習慣的改變是需要時間的,絕不是幾天或幾周就可以完成的。當然,如果效果不明顯,可以請教于專業(yè)人士,并在其指導下進行校正。(作者:井中月,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著有育兒書籍《生活場景中的教子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