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談外語:會外語比請翻譯更容易成功
莫言:會外語比請翻譯更容易成功 ——莫言在中美文化論壇上大嘆“語言問題”苦經(jīng)
由中國文化部與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共同舉辦的“第二屆中美文化論壇——跨文化雙邊對話”學術研討會15日至16日在美國舊金山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進行。中美三十多名學者進行了交流與研討,今年他們關注的一個話題是文化交流中怎么也繞不開的“翻譯問題”。
越流利越難翻譯
因為講話太多才起了“莫言”的筆名,但直到要他說英語,這位中國著名作家才真正做到“莫言”?!罢娴?,像我這樣一句英語也不會講的人,要來文化交流,如果沒有翻譯,根本無法進行?!?/p>
“于丹的口才太好了,一個廢字也沒有,聽寫下來就是一篇可以刊登的文章。但是對那些同聲翻譯們來說,他們不喜歡于丹。” 出席會議的莫言話鋒一轉(zhuǎn),“同聲翻譯喜歡我這樣廢話多的人。”
之前,同來加大伯克利分校參加論壇活動的于丹,在發(fā)言中一如既往,出口成章,引經(jīng)據(jù)典,一氣呵成。不過,如果聽英語翻譯的話,那真叫作是“老鴨湯變成冬瓜湯”,味道差好多。而且,不少內(nèi)容沒法翻出來,也根本來不及翻。
其實,從英語翻到中文,同樣也有一點問題,一些專有名詞,一些人名,都不是那么好翻的。
中國書要讓洋人翻
一部中國小說請一個精通中文的外國人譯比請一個精通外文的中國人翻,更容易被外國人接受。畢竟,最終的讀者是外國人。
說到翻譯現(xiàn)當代中國文學的外國人,年過古稀的美國人葛浩文被中美媒體稱為“唯一首席接生婆”。他不但翻譯準確,而且,從不越俎代庖,堅守翻譯本道。他與莫言的合作最愉快,也翻過莫言最多的小說(6本)。
于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透露,她的《于丹?論語心得》在海外已被譯成28個語種,33個版本,總發(fā)行量已經(jīng)超過了37萬冊。“這主要得益于出版社選了一個好的英語版翻譯艾斯特。她是英國人,與我年齡相仿,又在中國生活了五年,對中國文化極為精通,而且她的丈夫是貴州人。另外還有德文版的那位翻譯,他也在中國生活過,他的太太也是中國人?!?/p>
李翊云與黃西現(xiàn)象
由于英語版是母版,其他許多小語種都根據(jù)母版來翻譯的。所以,母版成功至關重要。如果中國人能直接用英語來寫作,對傳播中華文化來說效果更直接。
最近兩年,兩個在中國念完大學才去美國的中國年輕人,在文化領域獲得了美國社會很高的評價:一是37歲的女作家李翊云,一個是40歲的脫口秀藝術家黃西。
一個用英語寫小說,一個用英語講笑話,兩人還都是學理科的,而且以前在中國都沒有從事相關工作的經(jīng)歷,在國內(nèi)知名度都不高。
黃西給美國副總統(tǒng)表演過,還上過兩次美國最著名的“大衛(wèi)-萊特曼”脫口秀節(jié)目,今年還拿下幾個脫口秀比賽的大獎,美國人評論說,黃西的脫口秀里充滿了智慧;李翊云的作品上過《紐約客》與《巴黎評論》等一些美國最具權威的讀書雜志,還拿過多個獎項。
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項目(該校英語寫作專業(yè)在全美寫作類排名第一)主任克里斯多弗-梅里爾表示,不管用哪種方式交流,受眾的接受度很重要。
本次論壇主辦者之一的美國國家人文基金會主席林奇認為,這些年輕的中國人用美國人熟悉的表現(xiàn)手法,同樣在表達一種中國文化,是中美文化交流的一種方式?!皧W巴馬總統(tǒng)計劃將來每年派十萬美國學生來中國學習中文,也是希望他們能學好中文,為中美全方位的交流與合作作出貢獻。”
聲明:滬江網(wǎng)高度重視知識產(chǎn)權保護,發(fā)現(xiàn)本網(wǎng)站發(fā)布的信息包含有侵犯其著作權的鏈接內(nèi)容時,請聯(lián)系我們,我們將做相應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