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就職于曼哈頓證券公司的Jason,曾是福建僑鄉(xiāng)的一名“洋留守”兒童。在父 母先期闖入美國打拼多年后,Jason也來到了美國,刷過盤子賣過酒,最終通過自己的努力走入了 證券公司的大門。Jason像一個中國“洋留守”兒童的標準范本,他的美國夢是融入美國的主流階 層,他認為美國是一個有所勞便有所得的國家。

“洋留守”兒童的尷尬

他們的父母在國外工作,他們擁有外國國籍卻在中國生活。他們生活富足,金錢和高檔商品源源不斷從國外寄過來,他們也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視為最珍貴的寶貝。不過有時候,這些小家伙的心里也會充滿迷惘——爸爸媽媽在哪里?視頻電話中,千里之外的父母激動地喊著“寶寶”,他們卻有些疑惑:“這是誰?”

福建省福州市連江縣琯頭鎮(zhèn),這個人口只有6萬多的重點僑鄉(xiāng)里,有2000多個常被稱為“洋留守”的兒童。目前琯頭鎮(zhèn)共有9個幼兒園招收“洋娃娃”?!董h(huán)球》雜志記者來到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琯頭鎮(zhèn)金貝兒幼兒園,這里有150多個孩子,其中約70%是“洋娃娃”。

據園長楊燕玉介紹,幼兒園裝了一個GPS,遠在國外的父母只要輸入幼兒園網址就可以看到360度旋轉的校園場景?!鞍职謰寢寕兛梢噪S時打開探頭來了解孩子的活動,有點類似實時監(jiān)控?!?/p>

但還在襁褓之中就被送回中國“洋留守”兒童,恐怕并沒有建立對父母的深刻印象。

幼兒園小班老師林娟專門負責照顧“洋娃娃”。她說:“有時,我問孩子們想不想國外的爸爸媽媽,他們都說不想。而看到普通人家的孩子有父母接送照顧,他們又表現(xiàn)得迷惘和茫然?!?/p>

其實孩子們潛意識里也在尋找著“媽媽”。林娟回憶,有一她組織“洋娃娃”看《小蝌蚪找媽媽》,孩子看著電視,眼淚就流下來了?!拔野嗌系摹笸尥蕖?,經常直接把老師叫成媽媽。”

年輕的林娟還沒有結婚,被叫做“媽媽”一度讓她覺得難為情,但在適應這種稱呼后,她卻更多地感受到孩子們嚴重缺失的母愛,這讓她每每聽到“媽媽”一詞都內心酸楚。

對于中班老師林丹來說,分辨“洋娃娃”很容易。她發(fā)現(xiàn),爸爸媽媽在身邊的普通孩子對老師不會太依戀,“洋留守”兒童則不然,他們很容易取悅。老師只要多抱抱他們,他們就會覺得老師對自己很親昵。林娟也有同感,“他們比其他孩子更黏著老師,睡午覺時喜歡挨在老師身邊,有時候上課上一半就會跑上來抱抱老師。”

“普通孩子一般吵吵鬧鬧不愿意去幼兒園,而‘洋娃娃’很喜歡幼兒園?!绷值ふf,孩子們會特意拖延放學時間,只是為了能和老師多呆一小會兒時間。

除了老師們被賦予了“母親”的責任,在教育理念上,學校同樣面臨著尷尬。

對于“洋留守”兒童來說,“家長”就是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而他們的教育觀,與現(xiàn)代社會的育兒理念多少有些不同。

楊燕玉舉例說,孩子們早晨一入園就進入科學區(qū)、語言區(qū)、體育區(qū)等區(qū)域活動,在玩耍中學習,但是對于這種理念,老人們不認可。他們抱怨“不要讓孩子玩玩具了,家里玩具那么多,到學校就要學習,怎么還老是玩?!币恍敔斈棠桃院⒆訉W了多少數(shù)字漢字、每天布置了多少作業(yè)來衡量教學水平,這讓校方哭笑不得。

為此,幼兒園不得不經常召開家長會,告訴家長學前階段兒童真正應該學的是什么,孩子自理習慣的培養(yǎng)也需要家長配合等。“但爺爺奶奶們甚至都不愿意出席。”楊燕玉說。

未來的期許

因為簽證的有效期是5年,所以“洋留守”兒童一般會在5歲之前離開琯頭鎮(zhèn),飛去國外。金貝兒幼兒園的中班老師林丹說,“這學期班上已有4個孩子去了美國。最近孩子們經常和我說,‘老師,我要去美國了。’”

出現(xiàn)在《環(huán)球》雜志記者面前的美國小朋友小潔,穿著紅色棉背心,腳上蹬著摩登的小靴子。記者問她多大了,小女孩靦腆地抿抿嘴,好一會兒才做出了一個“六”的手勢。園長楊燕玉說,這是虛歲,其實孩子只有四周歲。小潔曾經跟奶奶去了一趟美國。楊燕玉問她想不想再去美國了,小潔想了一會兒,決絕地搖了搖頭。

“孩子送出國,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知道要到爸爸媽媽那里去,很高興;另外一些孩子不愿意離開熟悉的環(huán)境,有些孩子會哭鬧好幾天。”林祖勛說。

對于孩子的未來,接受采訪的所有家長都表示自己已經在國外為子女進行了精心規(guī)劃。蘇奕說:“孩子要在美國上幼兒園、學前班然后再上小學。每個暑假,我們都要送他回中國學中文。”她希望小宇能熟練使用中英兩種語言。

外婆倪秀珠則說,“孩子在國外生活一段時間后,我們還是希望他再回來。不然他以后都會忘記這里,也忘了我們?!闭f到這里,她緊緊摩擦著自己的衣角,低頭無語。

金錢陷阱與自我迷失

“海外留守兒童”指的是父母在海外工作,自己被留在國內親屬家寄養(yǎng)的孩子。

“洋留守”兒童在中國多個省份都有分布,但主要集中于福建和廣東等省的知名僑鄉(xiāng)。福建省心理學會理事長連榕在接受《環(huán)球》雜志記者采訪時介紹,在福建省沿海的連江、馬尾、福清、長樂、羅源等地,“洋留守”兒童的數(shù)量可達數(shù)萬人。而花都和恩平則是廣東省“洋留守”兒童最多的地方,其中恩平更因“盛產”此類兒童而得名“小聯(lián)合國”。

“洋留守”兒童的年齡跨度很大,既有剛出生的嬰兒也有十六七歲的青少年。年紀較小的“洋留守”兒童一般出生在國外,擁有外國國籍,父母將他們交與家鄉(xiāng)親屬照顧的時間較短,所以其在中國生活時間大多不超過5年。另一類“洋留守”兒童則是在中國出生,父母在其年幼時出國工作,他們在中國一般生活時間較長,只有高中或大學期間才有機會出國生活,與父母相見。

“洋留守”兒童雖然缺乏與父母共同生活的經歷,但一般在經濟上比較富足,常常成為周圍人羨慕的對象。然而在連榕看來,“洋留守”兒童在成長中比較容易掉進“金錢陷阱”——一些在海外工作的父母往往把金錢作為“愛”的手段,希望用錢來彌補自己無法照顧孩子的缺失,但孩子們卻很容易迷戀于物質享受而忽視成長中的其他方面。

“洋留守”兒童與海外父母聯(lián)系主要通過電話或網絡,這就導致他們的交流僅僅停留于語音或影像的時空隧道,而缺乏真誠的心靈溝通。況且,很多在海外的父母工作時間長、強度大,并非每一個家庭都有足夠的時間、精力、耐性來與國內留守子女交流溝通。

在教育心理學對于“洋留守”兒童的諸多實證研究中,很多學者都注意到了這些孩子社會性發(fā)展方面能力的欠缺。因為長期被寄養(yǎng),這些孩子極為渴望來自于父母的關愛和與父母的感情交流。很多孩子雖然外表光鮮,但內心非常脆弱。連榕說,“洋留守”兒童更容易產生焦慮、孤獨、無助、厭倦、抑郁、恐懼等不良情緒,這些不良情緒很可能會誘發(fā)各種不良行為和心理障礙。

在行為教育和習慣養(yǎng)成的過程里,一般來說男孩比女孩“受害”更深。在很多的中國小鎮(zhèn),“重男輕女”的思想比較盛行,因此祖父母對男孩子往往更加溺愛和嬌慣。

更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洋留守”兒童對于國外生活具有強烈的獵奇的心理。這樣的期盼有時會延伸成為對海外生活環(huán)境的憧憬、幻想,甚至迷失自我。就這樣,一些孩子的內心無論在中國還是在外國都難以“落地”,只能在焦慮的等待中度過童年。

新聞相關詞

“留守”兒童:"The left-behind" child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