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迪熊》影評:細數(shù)《泰迪熊》的童年印記
《泰迪熊》是一部幻想片,兄弟片,愛情片,瘋癲惡搞片,屎尿屁片,長不大的老小孩片,這些都不難猜到,但我唯獨沒有料到它還煥發(fā)著懷舊的魔力,而且懷的這么精準,這么溫馨,這么輕描淡寫卻又每一記都擊中心靈。
馬克?沃爾伯格飾演的是個35歲男人,算起年齡來是70后那一輩,和筆者不是同齡人,但我倆的童年卻沐浴在同一撥美國流行影視里。原因很簡單,大陸引進的很多美國作品總是比當?shù)匾砩鲜畞砟辏热?0年代末的《加里森敢死隊》在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紅極一時,譯制于80年代末的《變形金剛》那一批動畫片80年代初就在美國首播了,《飛狼》、《霹靂游俠》、《電腦人》都在90年代才登陸我國熒屏,《星球大戰(zhàn)》、《奪寶奇兵》的旋風也在歐美刮了好多年后,才以譯制片形式席卷神州大地。
《泰迪熊》預告片:
2002年20周年版《ET外星人》重映,筆者在影院看著數(shù)碼修復后活靈活現(xiàn)的ET,滿腦子都是十來歲那年,在剛開通的有線電視中初識這位大腦袋長脖子朋友的情景。電影首映的1982年,筆者都還沒生出來呢,如果要跟美國朋友一起懷舊,對方肯定得是70后啦。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fā)展,資訊通達無阻,如今的好萊塢已經(jīng)可以無時差的滲透進我們的流行話題,世界越來越像個村落,當年特定時代背景下“隔了一輪”的文化錯位,幾乎不可能在今后上演。它們只會與陪伴我這一代人童年的經(jīng)典影視作品一樣,化為記憶長衢中的路燈,照亮曾經(jīng)鮮活的時代印記。《泰迪熊》的主創(chuàng)們用一部賣座電影為它們撣去灰塵,讓那些記憶重新鮮亮起來,讓那一份曾經(jīng)的溫暖和感觸重駐心頭。這是獻給美國70后一代的懷舊禮物,也足以撥動我國80后愛看電視一代的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