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有一次宴請堪比西方 “最后的晚餐”,對整個中華民族的歷史進程產(chǎn)生了最為深遠影響的。這便是鴻門宴。無數(shù)的文學(xué)作品或影視作品都曾展現(xiàn)這樣一個歷史時刻,與其他作品將宴請放在首位的方式不同,陸川導(dǎo)演從另一個角度出發(fā),削弱了宴請當天激烈的矛盾沖突和戲劇化效果,而是讓這次宴請成為連接三個主要人物的契機,成為服務(wù)人物一生的一個縮影。

《王的盛宴》通篇以老年劉邦彌留之際的回憶為主線,在斷斷斷續(xù)續(xù)幾近破碎的片段之中,組成了另一個對歷史的敘述方式。這種以第一人稱的主觀視角去展現(xiàn)的歷史,雖然有其不可達到的弊端,但卻讓人有更多的真實感,仿佛觸手可及。加上影片充斥著黑暗厚重的顏色,以及大量的人物面孔的特寫鏡頭,更會帶給觀眾一種壓迫的感覺,從而逼迫觀眾進入一段封存在一個老年帝王內(nèi)心中最輝煌、最黑暗、最懼怕、最解脫的歷史。

劉邦、項羽、韓信這三個男人是本片主要人物。他們在這段歷史中舉足輕重,同時,他們相互之間又存在一定的羈絆。說來好笑,其實三個男人相見的那一刻就生成了他們看待彼此的態(tài)度,而這份態(tài)度,決定了他們的情感、影響了他們的抉擇、主導(dǎo)了他們的命運。

《王的盛宴》劇場版預(yù)告片:

劉邦見項羽,是為借兵。當他一身破爛的衣服、滿面塵土、說著粗俗的笑話、諂媚的討好、盡力的自嘲時,項羽只看到一個小丑。高貴的他因為這一個印象而將劉邦永遠定位在小丑的位置之上。他借兵給劉邦、和他起舞、讓他帶兵、甚至明知他有反叛之心而不將其殺死。他就好比一只老貓,抓住了老鼠,戲弄它、擺布它、看著它上躥下跳而不吃它,所為什么?可能是因為在項羽高傲的心目中,劉邦不過是一個跳梁小丑,不會翻出太大的浪花。因為他對自己有絕對的自信!更因為他過于傲慢。就像呂后所說“他是我見過最高尚的人。但他太高尚了,所以沒有殺我,也沒殺陛下。最終的結(jié)果是他自己死掉了?!彼裕椨鸬乃劳霾皇且驗槿魏稳?,僅僅是他自己的高傲。其實,項羽的自信有根據(jù),如果不是因為韓信加入了劉邦,以劉邦的烏合之眾真的翻不起大浪。但同時,也正是項羽的目中無人將韓信推給了劉邦。

這部影片中,對韓信的刻畫很出乎我的意料。他不再是那個為了讓自己活得更多承認有勇無謀的家伙,而變身成一個懷有理想主義、士為知己者死的共產(chǎn)主義者。韓信與劉邦的相遇很是浪漫。當時,他步履蹣跚、饑腸轆轆,看著身邊的大頭兵手中的饅頭只能不停的吞口水,而劉邦這時很瀟灑的拿起一個饅頭塞給他,轉(zhuǎn)過頭對他憨然一笑。于是,這一抹笑容照亮了韓信小子的一生。他懷著感恩的心看待劉邦,雖然在項羽帳下,但我深刻的懷疑其實他“人在曹營心在漢”,如果劉邦和項羽沒有成為敵人還好,一旦成為敵人,韓信必然棄項羽而去。所以,他的才華不被重視、自身價值得不到認可這些都是小事,真正促使他離開的不是別的,就是那個饅頭。他為劉邦打下江山、為劉邦逼項羽自刎、被劉邦軟禁六年毫無怨言……怎么看都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忠勇之士!特別是他在對天下這個看法上,理念無比超前。項羽認為,天下應(yīng)該平分,不主張一統(tǒng)。劉邦認為天下應(yīng)該是一個人的天下。而韓信呢,他說“天下應(yīng)該是天下人的天下”!不禁感嘆共產(chǎn)主義的先驅(qū)思想這么早就在中國萌芽了。因為他相信這樣的社會,所以,他是單純的。他的單純害了他,他不去揣測別人,別人反過來會無限的揣測他。他的單純在于認命,縱然明知自己即將死亡,也帶著一種死得其所的心態(tài)去面對。而整部影片最為讓我動容的便是韓信死前的一段回憶。這可能是影片唯一一處充滿陽光的回憶。他的單純、快樂、對信仰的追求、對劉邦的感恩之心,都凝結(jié)在這一條長長的宮苑之路的回憶中。

如果說,項羽的一生充滿悲壯,韓信的一生滿懷感激,那么劉邦的一生真的和他本人一樣——市井小民的生命如小強般過于強大。其實我相信劉邦一開始是一個單純的人,有了老婆孩子熱炕頭就知足的那種人。但是,秦的暴政改變了他。讓他完美的小市民生活被打破,不得已才參加了革命。他期待向項羽借兵,為了證明自己的愚笨和無害,任由他人的取笑。但是,他拜謝項羽是看向那一身盔甲的眼神出賣了他。從那時起,他不斷受到欲望的鼓動,一而再再而三的向上爬。對于高尚如項羽來說,權(quán)力的滋味并不太吸引他,對于懷抱理想主義的韓信來說,可能政事對他來說是負擔。然而,權(quán)力、金錢、美色……這些對于一個小市民卻猶如鴉片一樣讓他欲罷不能。他想得到天下,想雄霸四方,想高高在上,但他卻沒有高貴的血統(tǒng)、沒有帶兵的天資,所以,他極盡發(fā)揮自己的所長,頑強地生存。正所謂“誰笑到最后,誰笑得最美”,而他也真正做到了。當上了皇帝,坐上了龍椅,但也確確實實成為一個孤家寡人。因為他始終懼怕,雖然嘴里喊著“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但其實從內(nèi)心,他很自卑,不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這個位置,于是,他開始鏟除異己。而殺死的那些人又幾乎都是曾經(jīng)共患難的兄弟,所以也就愈發(fā)孤寂。當這個時候,他已經(jīng)沒有任何力量去阻止,只能任由欲望的夢魘擺布自己。

電影最后,劉邦獨白“我的一生都是鴻門宴”。他這一生浮浮沉沉,終究無法逃離,最終只能屈服于的強大力量。其實并不是項羽曾經(jīng)設(shè)下的鴻門宴,而是他劉邦自己內(nèi)心的欲望構(gòu)建的無邊無際的夢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