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培訓班,還是家庭制造

制造雙語寶寶,很多父母寄希望于各種培訓班,但課堂學習并不是達到雙語的惟一途徑。有研究者指出,正式的課堂外語學習應該在孩子8歲以后。8歲以前,非正式的、生活化的、游戲式的環(huán)境對孩子更適合。尤其需要在家庭中維持某種溝通模式,給孩子提供一個強有力的語言堡壘。

什么樣的模式最好呢?

根據(jù)以往對雙語家庭的研究,專家最推崇的方式是“One Parent, One Language(父母各使用一種語言)”的方式。父母分別用自己熟練掌握的一種語言和孩子交談,孩子就會自然習得兩種語言,同時有效防止孩子由于聽到兩種語言帶來的混淆。在這種方式中,使用弱勢語言的一方父母需要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盡量多地和孩子溝通。而除了“One Parent, One Language”之外,還有很多種模式可以選擇。

1.維持一個語言的“孤島”,在家庭內(nèi)部一致使用社會主流語言外的一種語言。

2.約定首先發(fā)起談話的人確定使用的語言,其他人必須使用同樣語言回應。

3.平時使用一種語言,周末和假期使用另一種語言。

4.通過維持固定的講故事、看電視、和親戚交往的時間來維持弱勢的語言。

5.父母用自己的母語和孩子交流,但容許孩子用自己喜歡的語言(往往是社會主流語言)回答。這種情況下孩子往往會形成“接受型雙語(能聽懂不能說)”。只要父母持續(xù)給孩子提供雙語環(huán)境,當條件適合時,孩子的弱勢語言可以很快達到流利的水平。

實用策略:

1.對于特定語言條件下的家庭,如何選擇語言模式并沒有什么一定的規(guī)則,這就需要父母根據(jù)家庭的實際情況來確定。重要的是一定要有某種模式存在。

2.有的父母用和孩子一起背單詞、學教程等非常正規(guī)的方式教孩子學外語,很辛苦,不如每天安排固定的故事時間,和孩子一起讀一些生動有趣的外語兒童書。目前市面上已經(jīng)有一些引進版本的雙語圖書,比如米菲系列,天線寶寶系列,適合低齡幼兒童閱讀。

3.如果讓孩子觀看英文節(jié)目/音像制品時,父母最好和孩子一起觀看,一起討論。單看電視而沒有交流對孩子的語言能力促進不大。

4.在講一種語言時,最好提供單一的語言環(huán)境。不宜采取翻譯的方式,比如要求孩子背兩種語言詞匯夾雜對照的兒歌,或者所有的話都用另一種語言解釋。

我的外語不夠地道怎么辦?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從小學一種外語,不過最大的擔心是,怕自己不夠完美的外語,不能教好孩子。

由于父母的外語不夠地道而給孩子造成不良影響的例子在文獻中還未看到。但是相反的例子卻有,就是孩子能夠青出于藍,把一種語言用得比父母還好。

在國外曾經(jīng)有過這樣的測驗,比如一對啞語運用得不很標準的聾啞夫妻,他們的孩子的啞語水平居然比他們明顯地好(雖然孩子只從他們這里接觸啞語)。而對歷史上的殖民地區(qū)的語言研究還發(fā)現(xiàn),第二代受殖民影響的土著會具有比第一代土著更高的語言水平。研究人員認為,這種現(xiàn)象是因為孩子天生具有一種能“發(fā)現(xiàn)”語言規(guī)律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