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無法理解的英式幽默
說到英國人的個性,各位去過英國的留學生們首先會想到什么?腦海里會浮現(xiàn)出的幾個詞也許會是:拘謹、認真、內(nèi)斂或者禮貌?大概很少會有人把英國和幽默連在一起吧。
但在英國呆的時間越長,同學們越會發(fā)現(xiàn),英國還是個很喜歡玩笑、喜劇行業(yè)特別發(fā)達的國家。比如世界知名的愛丁堡戲劇節(jié)的喜劇表演及其由公眾投票選出的最佳笑話都是每年的一大看點。
而平日里英國各類媒體除了“阿波羅劇場”、“新聞問答”這類以笑星為主體的節(jié)目外,即便“誰來掌廚”這類社會生活類節(jié)目也是靠其編導的詼諧搞笑評論而廣受歡迎。
所以,別看英國給人的印象是嚴肅緘默,其實是個每年笑話吞吐量極大的國家。
當然,英國幽默自有一套風格。記得剛到英國時,我每每聽著電視廣播里的笑話都一腦門子的問號,死活想不明白其笑點到底在哪里。
不過,在英國呆的時間長了,也就逐漸發(fā)展出了對冷幽默的熱情。比如說,如果美式情景喜劇是“一看就明白”的話,英式逗樂的方式則更像是“看看才明白”。
而且英國人不喜歡拿別人做笑料,但特別喜歡拿自己開涮,嘲笑自己的優(yōu)點、缺點,甚至自己的理想。
因此,聽英國朋友們聊天,我這個老外在開懷大笑之余,不由得也佩服說笑背后的那份豁達坦蕩。
最讓我覺得有意思的是,在嚴肅的英國人看來,講笑話這件事的地位可不可小覷。比如前幾天我在一本官方發(fā)行的文化小冊子中就看到其很是自豪地定論說:“能夠自我嘲諷,是英國個性的重要組成部分”。
這也難怪,因為英國的喜劇傳統(tǒng)可以一直追溯到中世紀。當時國王和貴族們就經(jīng)常供養(yǎng)弄臣,以譏諷作弄宮廷大小人物為樂。后來莎士比亞更是將戲劇及喜劇從貴族生活擴展到平民生活。
而十八、十九世紀,平面媒體的發(fā)展使政治漫畫開始流行,“笑話”就不僅是為了愉悅心情,更多了一份制衡政治和道德生活的作用。
不過對于我來說,英國的單口喜劇有另外一種實際用途。
每年新生入學的時候,總會有學生問我社會學到底有什么用,我總會讓學生們?nèi)タ磶锥涡π沁~克爾·麥金泰爾的單口喜劇,留意他是如何把那些顯而易見卻又常被忽視的生活細節(jié)剝離出來,讓觀眾看到這些公眾習慣的可笑、滑稽甚至是無奈的地方。
我覺得喜劇表演家都是業(yè)余社會學家,他們和學者其實都熱衷于同一件事:挑戰(zhàn)沉睡于我們思維定式里的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