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守和刻板,也有它的好處。文化和歷史,能夠在這里得到充分的保護和沉淀。我到劍橋的時候,正好趕上劍橋建校800周年校慶,時間長得有點讓人眩暈。幾百年前的街道和建筑,保存的非常好,基本上沒有怎么變。三一學院、國王學院、皇后學院……這些成立數(shù)百年的學院,保留著中世紀的建筑,氣勢恢宏、美輪美奐,美得無法用言語來形容。我第一眼看到它們的時候,被徹底的震撼了。它們不是被當成文物古跡保存起來供人參觀,而是一直在使用,是學生們的宿舍、教室、食堂,老師們的住所、辦公室。里面有現(xiàn)代化的供水供電設施,教授的是最前沿的科學,但是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學習方式、教學方式還是和幾百年前沒有太多差異。想到自己將要在這樣的地方生活和學習,簡直快要陶醉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只有在這種地方才能寫得出來。

由于宗教傳統(tǒng)深厚、規(guī)矩很多,社交活動不像美國那么熱鬧和誘人,這里就多了一分安靜和沉穩(wěn)。因此,這里才是最適合一個人安靜的讀書、學習、思考的地方。每個學院,最高大巍峨的建筑,必定是教堂,以凸顯人類的渺小和上帝的偉大。那些數(shù)百年始終不曾改變的建筑和傳統(tǒng)時刻在提醒著人們:你只是這世界匆匆來去的過客。達爾文、牛頓、克倫威爾、凱恩斯、丘吉爾……這些人都到這里來過,看過同樣的風景,走過一樣的街道。再自命不凡的人物到了這里,都會心生敬畏,懂得謙卑。帶著這種心態(tài)去讀書學習,顯然會比帶著狂傲之心去學習能夠獲得更多的進益。

在劍橋舉辦的各種學術講座,大部分也會比較關注一些永恒的、抽象的主題,諸如宗教神學之類的,即使是政治學經(jīng)濟學這種比較貼近社會生活的講座,其內(nèi)容也會偏向抽象的哲學思考或者數(shù)學模型之類,總之就是讓正常人絕對聽不懂那種,跟現(xiàn)實社會、現(xiàn)實生活隔著那么一段距離。反之,在哈佛,各種講座就是什么熱門講什么,諸如中東戰(zhàn)亂、中國崛起、朝鮮局勢、美國大選、金融危機……搞得很熱鬧。即便是大牌教授舉辦講座,一般也會照顧聽眾的口味,爭取講的通俗易懂,間或的再穿插兩個笑話,博得個滿堂喝彩。

英國(其實也包括整個歐洲),它的大學普遍有一種古典的學術氛圍,比較強調(diào)一個人獨自從事長時間的抽象理論研究。而美國則比較注意學以致用,關心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很多人都知道,劍橋大學是世界上出諾貝爾獎得主最多的學校。哈佛和哈佛旁邊那所與它幾乎齊名的麻省理工(MIT)——它們在美國的地位大體相當于中國的北大和清華——加起來都沒有劍橋多。我去劍橋的時候,正好三一學院又有人獲得了諾貝爾獎,由于劍橋基本上每隔一兩年就會有人得諾貝爾獎,所以大家都見怪不怪了,只是在學校的主頁上登了一則簡短的新聞。得獎的人的頭銜是Dr.,也就是某某博士。這個頭銜本身就很能說明劍橋的特點——保守、傳統(tǒng)。

因為歐洲古典的大學制度,一個專業(yè)只設一個教授職位,只要這個教授不退休或者去世,本專業(yè)的其他人再厲害也當不上教授。所以這位獲得諾貝爾獎的仁兄,雖然成就巨大,但是頭銜就是某某博士,而不是某某教授。有人認為,這種保守的做法導致了很多優(yōu)秀人才被美國大學挖走了。因為你在英國水平再高,可能還是個講師,萬一占著教授位置的那位前輩注意鍛煉身體、長命百歲,你這輩子再努力可能都沒啥希望取而代之。而如果到了美國,立馬就可以成為教授。我在劍橋的導師,雖然是博導,但頭銜還是Dr.。她在國內(nèi)的同行曾經(jīng)想邀請她到中國某重點大學來講課,材料報到學校有關部門,申請通不過:學校規(guī)定只有國際著名大學的教授才能被邀請,她只是講師,不符合要求,如果要來只能路費和食宿自理——按照這個規(guī)定,前面那位諾獎得主要想到中國來講課也只能自掏腰包了。

這種制度看起來確實比較古板,有些落伍。但是,反過來看,在這種制度下,教授就只是一個榮譽性的職位(有些系則由教授兼任系主任,因此也還是行政職位),不是一個學術評價的標準。大學里面的科研教學人員,就不用天天打破頭了的去琢磨怎么評職稱。各種職稱的考核標準,看起來都很重要很合理,就像我們學生考試一樣,可以起到督促老師們努力研究的效果。但是,真正重要的科學發(fā)現(xiàn),可能需要耗盡一個人一生的努力,如果每年都圍繞著那幾個考核指標團團轉(zhuǎn),一個人可能就很難做長遠的打算,他的很多研究就難免急功近利。像英國的這種模式,一個人可以完全出于對某個領域的熱情,數(shù)十年如一日的投入其中,三年五年沒有任何成果都不必擔心,最后可能研究的更深入,更能做出偉大的研究成果。

這種制度的弊端也很明顯:如果一個人缺乏雄心壯志,只想混口飯吃,那么由于缺乏硬性的考核標準,他就會安于現(xiàn)狀、無所事事。體現(xiàn)到學生的培養(yǎng)上,英國比美國也比較寬松。英國大學的博士研究基本沒有很硬的指標,主要是學生自己和導師商量著辦,最后提交一篇博士論文通過答辯就可以獲得博士學位了。英國的博士學位一般是三年,碩士只有一年,而且優(yōu)秀的本科生可以直接申請讀博士無須擁有碩士學位。這就產(chǎn)生一種情況,國內(nèi)一些優(yōu)秀的本科生,直接申請到英國讀博士。三年以后,他的同學們還剛剛國內(nèi)碩士畢業(yè),他就已經(jīng)是英國名校的博士了。節(jié)約了大量的時間——當然具體質(zhì)量如何并不好說,有可能水平很高,也有可能名不副實。英國教育的核心理念用中國話來說就是: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相反,美國的博士生培養(yǎng)制度就非常嚴格,他們比較相信制度,不太相信個人的興趣愛好雄心耐性之類的主觀品質(zhì)。博士一般要五年才能畢業(yè)。前兩年需要系統(tǒng)的學習本專業(yè)的各門課程,考試成績合格,然后要閱讀本專業(yè)指定的數(shù)百本專業(yè)書籍,參加博士論文申請考試,既有筆試又有面試??荚囃ㄟ^了,才能開始撰寫博士論文。在考試通過之前,你的身份就是“PhD student”,考試通過以后,才能被稱為“PhD Candidate”。很多難以通過考試,或者博士論文水平創(chuàng)新不足的,一個博士學位讀個七八年是常有的事。讀博士讀一半讀不下去了,看不到畢業(yè)前景,半路棄學去找工作的,在美國也是一大把。至于碩士的培養(yǎng),美國一般是兩年,也比英國要嚴格一些。

因此,我喜歡劍橋勝于哈佛,原因是非常個人化的:我在生活上不太講究,雖然不喜歡清規(guī)戒律,但也并不害怕在英國過清心寡欲的生活。而在學習上比較討厭太多的考核標準,喜歡自己一個人專研思考。然后,喜歡安靜,獨自一人在古老的、靜謐的校園中漫步沉思,享受那種逃離俗世的純粹做學問的感覺,思考一些亂七八糟的跟現(xiàn)實沒有那么密切聯(lián)系、沒有那么多功利色彩的東西。要做這樣的事情,全世界沒有比劍橋更好的地方了。

我想我說的已經(jīng)夠多了,可以做一個簡單的總結(jié):喜歡享受中式美食,過不慣清淡的生活的,應該會喜歡美國;希望自己的學習的知識能夠盡快的學以致用,密切關注世界時事的,應該也會喜歡美國;喜歡被考試等各種形式逼著學習,不然就可能犯懶的,也應該去美國;喜歡人際交往,做事愛扎堆的,應該去美國。希望體驗異國文化風情的,應該會更喜歡英國,因為那里的西方傳統(tǒng)文化保留得更徹底;喜歡一個安安靜靜的思考,不想被打擾,希望研習一些純粹的理論問題而遠離世俗喧囂的,英國應該是一個更好的選擇。當然,這一切都并非絕對,它只是根據(jù)我自己的所見所聞而言,僅供各位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