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賓介紹:

夏谷鳴
杭州外國語學校副校長,英語特級教師,浙江省外語教學學會會長,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工作委員會委員。

大家看到我的PPT有繁體字,我說一下,我不反對推廣普通話,寫規(guī)范字,但是不要忘記中國文字的各種形式,所以并不是說我去推廣這個繁體字。我是來自浙江外國語學校,前段時間全國上下有一件事情大家都比較關心,就是央視舉辦漢字拼寫大賽,當時我們學校有四個選手獲得了第一,第二,第四,第五名,這以后還有一個背景,我們前副總理李嵐清給我們學校寫了一封信,他里面提到一些觀點也可以引起我們的思考。他提到,這個獎項是外國語學校學生獲得的,首先表揚我們學校不但能教好外語,也能教好漢語。然后他又說,這個實踐說明,外語跟漢語是不矛盾的。我覺得這個觀點還是對的。在座都是大專家,我是唯一來自一線基礎教育階段,我們在一線基層教育當中,外語教學也是在思考這個問題,外語教育究竟干嘛。

解放以后大家都比較習慣于英語,但是它改變到底是什么我沒有去考證,但是其后幾十年的實踐當中,我們的教育確實重語言知識,后來我們把國外的教學方法引進以后也注意聽說讀寫了,也注意技能了。我們學了那么多語言,也許我們中國孩子頭腦里面的英語語法知識遠遠勝過歐美講本族語的人,我們有的學生去問外教,他很清楚問語言知識問中國老師去。于是我想到是不是把英語轉化一下,我們重視文的概念了,所以提出來基于國民教育能力英文教育。通過語言的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一種語言是一種文化,文化的背后有一種思維模式。第二也是重視人文的問題。背景,一個就是社會形態(tài)發(fā)展。不同的社會形態(tài)對人才的要求是不一樣的,現(xiàn)在進入21世紀應該說歐美一些發(fā)達國家,先后已經(jīng)進入的知識社會,我們應該也是正朝著這個方向發(fā)展,所謂信息知識這個時代當中,它的特征,一個是信息技術,一個是科技創(chuàng)新。原來我們想受教育都是貴族,上等人,少數(shù)人,現(xiàn)在普及了,現(xiàn)在這主要是推動社會的動力,再就是全球化,科技創(chuàng)新等等,是我們?nèi)祟惷鎸Ω鞣N問題的方法。

歐盟也研究出歐盟國家國民所關注的能力,美國曾經(jīng)出過一本書提出四的素養(yǎng),三大技能。新西蘭提出一個TRUMP模型。第一個是thinkingSkills,第二個市Relationship Skills。第三是Understanding Skills。第四是Managing yourself Skills。第五個是Particpation and Contribution Skills。

第三個怎么去理解英語和英文,我們從各方面的研究來看,各種語言有各種解讀,這里面涉及到音、義的問題了。我們講語文,語文不僅指語文課,實際上在國外也存在一個語言概念。五2011年當時義務段的課程標準推出來了,當時有兩段話對外語教學一個宏觀的導向性作用。就是我們怎么認真理解加以實施。第一段話規(guī)定英語課程當中工具性,人文性的雙重性質(zhì)問題,就工具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學生通過英語課程掌握基本的英語語言知識,發(fā)展基英語聽說讀寫技能,初步形成用英語與他人交流的能力,進一步促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為今后繼續(xù)學習英語和用英語學習技術相關學科文化奠定基礎。一個是英語素養(yǎng)問題,有基本語言知識,基本語言技能,有初步交際能力第二個是思維能力,有邏輯性思維,反思性思維,批判性思維,創(chuàng)造性思維。還有一個學習的能力,英語是一個工具不只是一個交流,也是自己終身學習的概念,所以這里面有語言學習能力,學科學習能力還有終身學習能力。

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這里面提出一個人文素養(yǎng)問題,有生活經(jīng)歷,文化意識,人生觀,價值觀。

第四,基于國民關鍵能力的英文教育。我們提出要培養(yǎng)一個具有國際理解跟國際表達能力的未來中國人,我們提出具有國際理解跟表達能力的未來中國人,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第二跨文化交際和共同生存能力。第三,批判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第四,領導力和自我領導力。

課程內(nèi)容分為三大塊,語言、文化、思維。語言教育:基于扎實的語言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口頭或書面形式,能夠準確活期和傳遞有關熟悉話題的信息,并學習跨學科的知識。第二,思維教育。基于邏輯思維能力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第三,文化教育,能夠基于本族文化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以及國際理解和國際表達的能力。課程結構:必修、選修、活動。第一,必修課程,指國家國民教育的校本化。第二,選修課程,體現(xiàn)學生個性教育的校本化。第三,活動課程,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校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