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在幼兒園或學校里,是否只會乖乖地坐在座位上,很難與其他小孩玩到一起?他是否沒有小伙伴,常常孤獨地一個人在家里玩?他是否很膽小,以至于與人打招呼都覺得害怕?

如果出現這種情況,那么,他有可能存在“交往困難”。兒童心理行為專家提醒,孩子的交往能力是社會適應能力的體現,是智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作為家長,要充分重視孩子的交往能力。萬一孩子出現這種情況,就要想辦法進行引導并及時糾正。

孤獨的尖子生

小偉(化名)的學習能力很強,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然而,小偉的性格一直以來偏內向,每次老師提問點到他的名字,他的臉就會不由自主“刷”地全紅了,站起來回答時,舌頭像打結一樣,說話結結巴巴,因此常被同學取笑。他在學校從不主動與同學一起玩,放學了也不和同學一起去打球、玩游戲,而是喜歡悶在家里,一個人看書、上網。父母越看越不對勁:這個年紀的孩子是不是得了孤獨癥?憂心忡忡的他們帶小偉到醫(yī)院檢查。

醫(yī)生經過詳細詢問分析后發(fā)現,原來小偉是獨生子,由于媽媽身體不好,爸爸忙于工作,小偉就常常只能自己一個人呆在家里,不能出去和其他小朋友們接觸。漸漸地,他就越來越習慣自己在家里找樂子,不喜歡和別人說話、交流,形成與其他人的交往困難。

應對:創(chuàng)造交流機會

如果小孩有交往困難的情況該怎么辦?汪醫(yī)生認為,最好的辦法是給小孩創(chuàng)造與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氛圍。

與同齡人游戲

現在城市居民的住房多為單元結構,左鄰右里互不相識,大大減少了孩子間交往的機會,再加上獨生子女居多,小孩就少了一個學習交往技巧的過程。因此,父母有時間,應盡量帶著孩子去和其他小朋友玩,鼓勵孩子與他人交換玩具,參與他人的游戲,讓孩子在和同齡人的游戲中,學會自我保護,學習如何與人交往。

“現在人們都生活在高樓大廈,關系不如以前密切,但同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的家長,或者同一個小區(qū)的家長,或者在一個單位工作的同事等,可以組織一起去玩,或舉行一些活動,讓孩子們互相接觸,進行交流?!蓖翎t(yī)生說。

此外,家長和老師要注意自己與他人交往中的言行舉止。小孩學習和模仿能力很強,如果大人在與人交往中存在著不良的習慣,甚至言行粗魯,小孩可能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也以這種方式對待其他小朋友,就會給他人造成不快,影響小朋友之間的感情。

而對老師來說,對回避退縮型的小孩,要投以更多的關愛,主動和他們多說話,這樣有助于降低他們的恐懼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