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一篇文章,是一個博士生在美國大學的生活,文章寫是不錯。美國的大學跟中國正好相反,比如你不努力,第一年就會被淘汰掉,只要你堅持過了第一 年,以后就會慢慢適應這種生活,很多到國外讀大學的人前二年非常的不適應,寫一篇論文最少需要閱讀10多本書,老師經(jīng)常開了幾十本或上百書的推薦書單讓你閱讀,并需要寫閱讀心得或筆記。象語言、文學、哲學、歷史等學科都需要常年海量的閱讀才能出做一些成績,否則很難畢業(yè)。在國外讀一個PHD,如果你能5、 6年之內(nèi)讀下來,基本都是很厲害的人。這種生活被他們稱之為YardLife。雖然不是所有的學校都是這樣,但很多名校的碩士和博士生活都跟這相近。

我在北美讀書,不斷有小朋友問我學習和申請的事情,不回答不好,回答吧,又好像我有以教人似的。經(jīng)驗教訓談這種東西最不靠譜,別人的事情,也就是看個熱鬧,該自己奮斗的還是自己奮斗。我終于寫了這一篇,寫得很費力,時間太緊迫,為這個擱下了要緊的任務,代價代價。生活殘酷,過河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得看長遠的將來的目標,盡量不讓一日閑過啊。只要看看身邊牛人,學術(shù)超人,就覺得自己該狠狠摸爬滾打,而不是這樣向后看(自抽一下)。

我現(xiàn)在的生活,稱為yardlife。學校的中心地帶是一個被圈起來的yard,往來的游人的熱鬧不改變它的幽靜。yard是一顆巨大的孤獨的心臟,每個人有自己專注的事,每天工作12小時是生活的常態(tài),學習8小時以下是不道德,也不敢的。要保持優(yōu)異的記錄,簡歷上不容許留下敗筆。一個經(jīng)常在圖書館遇到的高年級以色列同學說:”我在這里是第七年,我沒有后悔在這里度過的每一天。我也沒見過一個不勤奮的同學。如果不勤奮,就不會來這里了?!彼纳袂楹蜌赓|(zhì)就是那種沉著堅強,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道人生應該如何實現(xiàn)的人。就沖這一句,”我沒有后悔在這里度過的每一天”,我大為慚愧仰視。

我在美國就像是農(nóng)民工子弟在城里上學。壯觀的圖書館,密集的資源,一群啟蒙很早且極其勤奮的人聚在一起,聚成一間大牛棚。牛人同學大多出身優(yōu)越,從小的學習環(huán)境非我可比,都上過扎實的語言訓練課,有人從12歲開始學拉丁語和希臘語,有人高中修過幾門大學的法語文學課,有人每年至少去十個國家。有一位甚至 說:“過去的6個暑假,我都沒有浪費,都在上語言班?!蔽夷X子里頓時撲通了一下,想起我這個窮人浪費了所有夏天和周末,沒有上過任何語言班,法語聯(lián)盟,歌德學院,新東方,統(tǒng)統(tǒng)無緣(出國前在新東方打暑假工,導師跌眼鏡說,你為什么不趁這個時候?qū)W習????。?。我的法語德語都是自學,還是很心酸地。如果讓我重新選擇一次,條件允許的話,會報語言班,而不是冷冷清清地自學。

所以要盡量趁年輕多上學,學對自己長遠有好處的東西,比如語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學好了語言才能走得遠。到了博士生這一步,最大的心病就是原著讀得太少了。想我當年搖搖擺擺看一點哲學和理論書,興致勃勃地跟。一次在某課程網(wǎng)頁上一舉看到了3個不知道的人名,Agamben,DeCerteau,JudithButler,那是和我非常相關(guān)的課,我心想我真是孤陋啊,去找來看看吧,于是就跟上來了,被譽為”跟得緊”。那種讀書的法子掰玉米撿芝麻,看見什么就跟什么,一團糊涂。寫得高明的書,但自己讀不透,沒有吸取到眼光見識,只是博趣,開闊一下眼界罷 了,搞不好只是name-dropping。理論書和二手的文獻批評好讀,也不好讀。要讀透需要原文的功夫,要明白人家的討論對象,人家怎樣細讀。如果不理解語境,沒有原著的知識,讀二手書是沒有大的益處,索然無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