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馬》內地上映:對話斯皮爾伯格講述電影黃金時代
作者:滬江英語
來源:時光網
2012-02-29 09:30
傳統(tǒng)工藝亙古常新
——“我的孩子們認為自己看到的每部電影都是經過數字處理的,是假的;我還要和他們解釋,那天空就是大自然的本來面貌,是自然賦予我們的。”
數字技術的誕生,是人類文明的一次飛躍,科技與藝術的混血兒電影更是獲益良多。然而今時今日,電影CG技術之于好萊塢主流商業(yè)片,已經接近于濫用的程度,并在相當程度上讓今天的觀眾產生了某種審美上的偏差。然而客觀而言,CG更多是一種批量化的技術及經濟手段,傳統(tǒng)的物理式電影工藝其實更有手工藝的質感和美感。斯皮爾伯格重現(xiàn)好萊塢黃金時代的嘗試,不但是復古,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上常見的法則:反潮流才能變成真正的先鋒。?
提問:放眼全片,我不記得近一兩年來還看過如此美輪美奐的畫面場景了,令人窒息的美感撲面而來,令我不禁產生疑問,這究竟是誰畫的???
斯皮爾伯格:呵呵,確實有人這么說,有些導演跟我說,影片的天空真是太美了,我們很喜歡用CGI做出來的天空,也很喜歡那些特效做出來的景色,是哪位視覺藝術師用電腦完成的啊等等,聽得我頭發(fā)都豎起來了,雖然本來也沒幾根了。天吶,那就是大自然啊,大自然的富饒與魅力,我們只是用攝影機拍下來而已,根本沒有用電腦繪圖,甚至就連法國那些個被當做戰(zhàn)場的無人區(qū)也是我們親自搭建的,好幾英畝的無人區(qū)全是真實的,也沒有用數碼手段強化其視覺效果。因為如今人們的潛意識里已經有“數字藝術”這種概念,包括我的孩子們,他們認為自己看到的每部電影都是經過數字處理的,是假的;我還要和他們解釋,那天空就是大自然的本來面貌,是自然賦予我們的,并不是用計算機繪制的。
提問:我覺得那些風景也蘊含了情感……
斯皮爾伯格:風景就是片中的角色之一,在《戰(zhàn)馬》中那些土地,也是角色的一部分,英國的Devon、法國的無人區(qū),都是故事里的角色。
提問:作為您的老搭檔,約翰·威廉姆斯的配樂給畫面注入了豐富的情感,能否談談你們是如何合作的?
斯皮爾伯格:今年是我與約翰·威廉姆斯合作的第40個年頭,2012年正是我們合作40周年紀念。我與約翰·威廉姆斯的合作方式很簡單,我拍完電影然后放給他看,而他對電影的最初的最直觀的表達,便是他音樂靈感的來源,音符就迸發(fā)出來。他有著過人的天賦,可以根據不同電影而改變他的作曲風格,他不會給每部電影設定好某種固定的風格,而是像一條“變色龍”不斷改變自己的紋理和色彩,與他所配樂的電影融為一體。我覺得他是個天才,他就像個“角色”導演,可以披著不同的“戲服”帶上不同的“面具”,在不同的電影中穿梭。他就是音樂世界里一位偉大的“角色”導演。
提問:這部影片的拍攝手法讓我想起了那些“老式的傳統(tǒng)的電影”,像個手工制品,這是你的初衷還是因為故事需要?
斯皮爾伯格:我是刻意將電影這樣拍的,你也可以說它是作坊式電影,沒有數字技術,沒有用到最新的高科技,更像一部舊式傳統(tǒng)電影。這部電影拿到75年前一樣可以放給觀眾看。(我打賭,如果將《戰(zhàn)馬》變成黑白片,然后告訴人們,這是部來自美國電影的黃金年代,拍攝自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好電影,人們一定會相信的。)同樣我認為這個電影放到20年后也不會過時,我是說故事本身,不是往自己臉上貼金,我是在夸獎故事的作者——原著小說的作者邁克·莫波格——《戰(zhàn)馬》的故事是超越時間界限的,就是那種無論放在75年前、現(xiàn)在、還是20年之后都很優(yōu)秀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