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頭看看我們國內的孩子,英語環(huán)境主要缺什么?

第一,大量的英語語音信號。其實這里主要說的是聽。這方面過去我們沒有條件,但是目前,英文原版的視聽資料越來越多,很多孩子從小也是在原版動畫片的熏陶下長大的。從這種意義上講,只要家長有心,三歲以前孩子聽上幾百個小時的英文兒歌、英文故事以及看些原版動畫片之類的東西,是沒什么困難的。

當然也有人質疑孩子在根本不理解意思的情況下聽英語有沒有用,尤其是有人以大人自己的感受來理解孩子,覺得自己都聽不明白的英語素材,孩子聽著還不是一片混沌?關于這一點,我們在前面關于英語韻律節(jié)奏的文章中已有探討,相信可以解決大家的疑問。安妮以及周圍孩子的經(jīng)歷更讓我相信,所有前期對于語音方面的積累都是會有回報的。孩子的語音識別能力,并不依賴于他對語言含義的理解。有了這樣的積累,孩子到了一個環(huán)境之后會很容易上一個臺階。而沒有這樣積累的孩子,可能需要補上這一課。

第二,語言的互動交流。這應該說是最有效的學習方法。也因為缺少了這個方法,很多人認為中國人如果不出國,就沒法學好英語。很多媽媽基于這樣的認識,試圖做些彌補,于是在家里千方百計和孩子用英語對話。也有的媽媽覺得自己的發(fā)音不夠好,所以不敢和孩子對話,但心里總是很糾結。因此,這個問題基本上是安妮兒童英語交流 QQ 群里和論壇里討論最多的問題。

我個人認為,能交流自然好。但是對于孩子來講,成人是他們語言的樣板,對的錯的都來自于成人。這里的對錯,口音問題還不算大,因為大量的原版聽力資料的介入可以彌補這一點。就好比家長講的普通話不標準,但是孩子通過聽收音機、電視里的普通話,可以自行矯正過來。

這里對孩子影響最大的,應該是中式英語對孩子的誤導。記得前幾天論壇里討論大家剛剛拿到的一套原版的學前班 Phonics 繪本教材,有人就說了,這么簡單的一本書,那么幾個詞,為什么有些查了詞典,我還是理解不了?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從來沒聽過、沒看過原汁原味的表達方式,沒有接觸過人家大量使用的很生活化的詞匯,這些詞匯就都成為我們的生詞了!我們中國人學的都是課本上被語言學家設定好的句型,而這些句型,恰恰遠離了人們的生活,或者說遠離了國外真正的日常生活,最后造成了我們的啞巴英語。甚至包括一些引進的原版閱讀材料,如果與國外的分級讀物作對比,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針對亞洲人設計的資料已經(jīng)被改造得不那么原汁原味了。

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個人認為,在你不能確定和孩子說的是正確的英語的情況下,首先要自己和孩子一起先去輸入、去吸收,看看國外的動畫片、國外的原版書中都是怎樣表達的,找出對應場景下的語言表達方式。此后,再遇到同類的場景時,再和孩子一起把書中、動畫片中的說法活學活用。這個辦法比家長用設計出的句型和孩子用完整的句子對話,要有價值得多。

在孩子有了足夠輸入之后,再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英語的互動環(huán)境,或者是和以英語為母語的孩子一起交流,或者是和以英語為母語的老師交流。總之,我還是那個觀點,當孩子能夠有比較強的辨音能力對應一定的情境模式之后,輸出會是很快的一個過程。這個交流環(huán)境可以通過帶孩子上英語班、和國外孩子音視頻交流、或者上外教課來解決。

第三,語言的情境對應。這個問題,實際上是最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前面提到的中國孩子到國外學英語的成果也正說明了它的作用。實際上,這個過程和語言互動是密切相關的。但是在目前我們互動交流難以實現(xiàn)的情況下,情境對應就顯得更為重要。很多人說,給孩子看動畫片,都不知道他看明白了沒有。我覺得,明白沒明白,有兩層含義:一是對整個故事、情節(jié)是否明白;二是對句子、詞是否明白。很多家長看到每個句子中都有孩子不認識的詞,甚至不止一個,就認為孩子一定是沒看明白,要是讀書那就是讀天書。而事實上我覺得,是否明白取決于表達與語境是否能對應,看懂了語境,并且能夠在這個語境下聯(lián)想起某個表達,那就是理解得非常好!對于段落、句子,故事情節(jié)和場景就是語境;對于單詞,那整個句子就是語境。這種對應關系積累到一定量后,孩子再開始輸出,一開口就是地道的表達方式和用詞??磩赢嬈沁@樣,讀繪本也是這樣。換句話說,讀大量原汁原味的書,就是彌補中國孩子缺乏對語言的情境對應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