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洪災中小兒如何自救求生?

  水災是困擾人類的一大惡魔,1991年發(fā)生于我國華東地區(qū)的特大水災,使近1億人泡在洪水中,財產損失不計其數。至今,當地人民仍“談洪色變”。嚴重的水災通常發(fā)生在河流、沿海地帶以及低洼地帶。如果住在這些地方,遇到風暴或暴雨,必須格外小心,特別是有孩子的家庭。許多地區(qū)有水災報警系統(tǒng),遇到危險,應該迅速報警,警方就會采取行動。遭洪水侵襲時,應按以下方法自救。

  如果你是南方的小朋友,或者是生長在江邊、海邊的孩子,那么洪水可能對于你們并不陌生。我國幅員遼闊,幾乎每年都有一些地方發(fā)生或大或小的水災。嚴重的水災通常發(fā)生在河谷、沿海地區(qū)及低洼地帶。暴雨時節(jié),這些地方的人們就必須格外小心,以防洪水泛濫。那么,聽到水災的警報或遇到水災后,我們應該做些什么呢?

  水災時兒童應該如何自救求生?

  1、聽從家長或學校的組織與安排,進行必要的防洪準備,或是撤退到相對安全的地方,如防洪大壩上或是當地地勢較高的地區(qū)。

  2、來不及撤退者,盡量利用一些不怕洪水沖走的材料,如沙袋、石堆等堵住房屋門檻的縫隙,減少水的漫入,或是躲到屋頂避水。房屋不夠堅固的,要自制木(竹)筏逃生,或是攀上大樹避難。離開房屋前,盡量帶上一些食品和衣物。

  發(fā)生由洪災引發(fā)災難時如何急救?

  洪水無情 防災有道 暴雨來臨時,又往往夾著雷擊、龍卷風等,因此一旦發(fā)生洪澇災害,容易發(fā)生塌方傷、溺水、雷擊傷、觸電、毒蛇咬傷、毒蟲咬蜇傷、外傷等。 5~10月是洪澇災害好發(fā)季節(jié)。由于暴雨、山洪,在短期內造成水位迅速上漲,建筑物被淹,房屋倒塌。暴雨來臨時,又往往夾著雷擊、龍卷風等,因此一旦發(fā)生洪澇災害,容易發(fā)生塌方傷、溺水、雷擊傷、觸電、毒蛇咬傷、毒蟲咬蜇傷、外傷等。?

  洪災過后的防疫工作

  如何應對洪水帶來傳染病的暴發(fā) 洪水帶來的次生災害,包括環(huán)境污染、水源污染、食品污染、病菌滋生等,極易引起霍亂、傷寒、痢疾等腸道傳染病的傳播和流行,并影響人民的安危和健康。?

  二、洪澇水災的預兆與預防

  天災不可擋但是可以危險可以防,了解水災預兆對于人們生命安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第一,發(fā)生水災的預兆。

  1、強臺風的到來

  2、游或本地連降大雨

  3、高山融雪及冰凌

  第二,發(fā)生礦井水災(突水)的預兆。?

  1、本來是干燥光亮的煤,變得發(fā)暗潮濕,無光澤,空氣變冷。

  2、出現霧氣。井下空氣中含有大量水蒸汽,濕度較大,當采掘工作面接近積水區(qū)時,空氣驟然變冷,水蒸氣變成霧氣。

  3、煤巖壁掛汗。

  4、掛紅。煤壁浸出的水發(fā)澀,有H2S臭味,附著在裂隙表面有暗紅色氧化鐵水銹。

  5、煤層發(fā)出嘶嘶水叫。

  6、地板鼓起,有時出現壓力射流,水有甜味。

  7、頂板來壓,產生裂縫,出現淋水。

  第三,水災的預防。

  三、洪澇災害致命的五大危害

  洪水過后,多發(fā)疾病病因來源于宿主和環(huán)境兩個方面,而環(huán)境卻是人類生存其中各種因素的總和。洪澇災害作為病因既破壞了環(huán)境,同時又直接損害宿主使災民的生命安全和疾病的流行處于危險因素之中。因此,洪澇災害對人類造成的危害是巨大的,作用也是復雜的和多方面的,主要表現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洪澇災害導致人群的傷亡

  洪澇災害直接淹沒引起死亡或因水災沖擊建筑物的倒坍致死、致傷,同時因災饑荒或疾病引起災民鋨死或病死。這是洪澇災害對人群的最直接的危害。但不同的災度及抗災水平引起的死亡或傷害程度是不同的,特別是社會因素對災害引起的傷亡有非常重要的影響。要舊中國水災歷史中每次洪澇災害都使大批災民家破人亡。

  1938年黃河決真正曾使1250萬人受災,使89萬人喪生。

  (二)洪澇災害導致生態(tài)環(huán)境的改變,引起疾病的暴發(fā)和流行

  ?洪澇災害淹沒了農田、村莊、破壞了人們的生活、生產秩序,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環(huán)境,對傳染病的傳染源和傳播途徑產生影響,從而導致傳染病的流行。

?? ??(三)洪澇災害導致人群移動引起疾病

  由于洪水淹沒或行洪、畜洪需要相起人專利號的大量移動。一方面是傳染源的轉移帶到非疫區(qū),另一方面是易感人群進入疫區(qū),這種人群的移遷潛存著疾病的流行因素。如流感、麻疹和瘧疾都可異這種移動引起流行。上些多發(fā)病如紅眼睛、皮膚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觸,增加傳播機會。

  (四)居住環(huán)境惡劣引起發(fā)病

  洪水毀壞住房、災民臨時居住于簡陋的庵棚這中,百般秋災期白天烈日暴曬、易致中暑、夜間風吹、蟲咬。且災期多暴雨。終日浸泡于雨水之中,易于著涼感冒。特別是對年老體弱,兒童和慢性病患者增加發(fā)病和死亡的危險。

  (五)個體免疫力降低、精神心理壓抑,增加致病因素

  受災時食物匱乏,營養(yǎng)不良、免疫力降低,使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易于傳染病的發(fā)生。由于受災的心情焦慮,情緒不安,精神緊張和心理壓抑,影響機體的調節(jié)功能,易導致疾病的發(fā)生。一些非傳染病的慢性病增加發(fā)作機能,易導致疾病的發(fā)生。一些非傳染性病和慢性病增加發(fā)作機會,如肺結核、高血壓、冠心病及貧血等都可因此而復發(fā)或加重。

  四、洪澇過后如何做好兒童心理重建

  孩子們在經歷過這次災變之后,普遍出現的身心癥狀包括焦慮、恐慌、畏懼夜晚、不明原因的生理問題、不愛上學、上課不易專心、情緒及行為的反應不穩(wěn)定且容易失控等,因此,許多孩子們在這段期間會有有暫時性的成績下降的現象。這時,應該能了解面臨災變的這些正常反應,進行心理衛(wèi)生教育或進行團體輔導,將可有效的抒解兒童在此階段所正感受的身心壓力。在此,我們推薦目前在美國實施多年且頗具成效的“危機事件壓力管理”模式,可引導孩子們在災后對自己的心里,情緒等方面進行重建。

  “危機事件壓力管理”模式的四個步驟

  與孩子們交流時的注意事項:

  1、集中注意力在孩子們的世界(不要隨意打斷孩子們所想說的,讓他自由的表達,以進入他的經驗中)

  2、專注在孩子們言語和非語言的訊息(如孩子們的眼神、音調和肢體動作等)

  3、依孩子們當時的心理準備狀況,讓他他進入某種情緒狀態(tài)或以身體上的接觸安撫(如拍孩子們的肩膀)。

  4、讓說話的人感到自在:讓他們感覺到他們能自在的說話。

  5、對說話的人表現出你想要聽他說話:注視與行為表現是重要的,不要讓自己忙于其它事情上。

  6、避免注意力分散:不要漫不經心的涂鴉、清敲或播弄紙張,若把門關上那會使環(huán)境更安靜,更有利于傾聽。

  7、要有耐心:給予足夠的時間,不打斷說話,避免看著門,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

  8、克制你的脾氣:一個生氣的人容易從他人的話語中得到錯誤的意思。

  9、停止說話:假如你正在說話,你并無法傾聽。

  10、問問題:這表示著你正在傾聽,將有助于發(fā)展進一步的觀點與必要的澄清。

  對于不同階段孩子的心理輔導:

  對學前階段的孩子

  此年齡層的兒童對他們身邊賴以維生的安全世界的遭受破壞,會顯得特別敏感,反應也極脆弱,他們通常無法有效的以口語能力來表達自身的需求,而期待身邊親近的大人能給予積極與適當安慰。我們建議以下的一些活動,不斷經驗“再保證”的過程中,重建學生的安全感與自我效能感。

  ?對學齡階段的孩子

  此階段的兒童雖已能表達他們的經驗與感受,但他們往往缺乏具體且完整陳述的能力,此外,若他們失去心愛的寵物或物品,他們難過的心情也需要相當重視與安撫。以下是一些活動上的建議:

  1、對低年級的學童來說,安排足夠的玩具、道具,特別是一些布偶,鼓勵他們將以玩耍的方式重建在災難中的經驗與觀察仍然相當重要,災區(qū)的教師則可以就地取材,不需拘泥于真實的玩具,隨處可見的石頭、沙子、玩偶皆可以替代。

  2、給孩子一面墻(貼好墻報紙),讓他們在上面作畫,可以給他們一些小主題,如地震時,我家發(fā)生了什么事?之后可以團體討論的方式來陳述每個人的經驗,注意仍可拉回到在“通則”中所曾提示過的概念,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再保證。

  3、讓學生編故事,也可以用繪畫或用接龍的方式提高大家的興趣,以便于整理與回饋。

  4、以腦力激蕩的方式,讓大家來面對這次災難發(fā)生后的身心癥狀進行調適,學生可以想出許多方法來解決教師在整理后給予回饋。

  5、亦可以腦力激蕩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教室內及家中的防災預防計畫演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