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是對《實戰(zhàn)模擬:讓孩子用何種方式拒絕?》的總結,感謝各位朋友的參與,很多評論寫的非常好,對本文的完成提供了N多幫助,謝謝啦!

場景:有位媽媽說她上小學三年級的女兒,很乖巧和不喜歡和人爭吵,但最近經(jīng)常被她強勢同桌女孩拿筆點她的書和書包,孩子很煩惱,于是向媽媽求助。而這位媽媽只好讓女兒先好好和同桌說,實在不行找老師。那你有什么好辦法讓孩子拒絕無理要求?

井中月解答:

書接上回,對孩子不敢拒絕無理要求的原因,我井中月做了一個簡單的分析,這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正常出現(xiàn)的困惑,也是其所必須經(jīng)歷的一部分。否則的話,就算你教會孩子一些應對技巧,當情境稍微有所變化,孩子又不會處理了。

對于成長中的孩子來說,除了大富大貴家庭的孩子以外,好像那個孩子都被比自己“強壯”的人欺負過。這種經(jīng)歷不是壞事,是孩子自然成長中必有的,而孩子也恰是通過欺負和被欺負,學會正確與人相處。反過來,那些從小被保護的很好,從來只會欺負別人的孩子,長大后或多或少都有性格問題,或直接導致心理問題出現(xiàn)。參見《案例分析:當孩子被別的孩子欺負》。

所以,青春期以前的孩子被欺負了,或遇到無理要求和行為,只要孩子沒有生命危險,且沒有求助意愿,或沒有很影響到精神和情緒,理論上家長都可以不管,讓孩子自行解決,并從中獲得對應的經(jīng)驗。當然,若父母觀察到孩子有類似的情況發(fā)生,則需要通過生活示范,來變相告訴孩子最好的處理方式,并讓其進行模仿。

家長別擔心孩子總被欺負,孩子遇到欺負或不合理要求后,肯定先根據(jù)力量對比和自己的性格、氣質,來決定采取何種姿態(tài)。某些孩子會想辦法反抗,盡管可能是暗地的,某些孩子會學習對方的行為方式并進行模仿。而一些性格溫順的孩子,可能學會更好地處理人際關系,并努力成為每個人的好朋友,以“好人緣”獲得保護。

例如,當孩子被欺負,膽汁質孩子必然想著如何反抗;多血質孩子則想著怎么更好交際和推銷自己,很快適應對方并想辦法成為朋友;黏液質孩子情緒比較安靜穩(wěn)重,對不合理的要求善于忍耐,會想辦法避免再次發(fā)生。而抑郁質孩子較膽小、敏銳,易放大被欺負的感受,而處事猶豫和缺乏果斷,甚至不知道怎么處理。

既然每個孩子的氣質、性格不同,在他們拒絕別人時,很難都采取千篇一律的應對方式。家長要相信孩子,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會學會生存之道的。也只有這樣,孩子才能從日積月累的親身體驗中積累經(jīng)驗,才有能力對父母或他人的行為,做出接受與拒絕的選擇。所以,父母別太在意孩子是否吃虧了,要看孩子是否能適應。

在這點上,父母可以想想自己,例如,總在生活中讓著別人的人,內(nèi)心有沒有感覺到很委屈?如果沒有這樣的感覺,就是你性格好,也說明你和所有人都相處不錯。所以,讓一些比自己弱小的人,吃點虧也不是什么壞事。只有在沒有被欺負,或沒有面對強勢的人無理取鬧,也不敢去爭取或保護自己利益,才是有問題的。

而當孩子受“欺負”來尋求幫助,父母最重要的是及時正面疏導孩子負面情緒,給其理性分析,然后針對孩子的可能原因,提供較好的解決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傾聽、認同、共情等技巧,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如果父母嫌棄孩子懦弱,則會進一步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再遇到類似的問題將選擇逃避,也不會再和你說這樣的事情。參見《良好的親子關系從傾聽開始》、《傾聽是一種多么罕有的美德!》、《與孩子共情就是這么簡單!》。

面對不合理要求或行為,在教會孩子處理上,可以采用下面的通用模式:

第一步,先通過表情和身體語言,讓對方知道自己的態(tài)度。拒絕別人,膽汁質孩子會立即顯現(xiàn)出來,而某些氣質的孩子,則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比如,抑郁質孩子在拒絕對方時,因感到不好意思而不敢表態(tài),致使對方摸不清自己的意思,甚至產(chǎn)生許多不必要的誤會,讓對方以為你不討厭這樣的行為。參見《巧用身體語言與孩子溝通》。

第二步,說出自己的感受,告訴對方自己不喜歡。反應敏感的孩子,看到“厭惡”的表情,一般都會停止“挑釁”。若對方依然沒有理會,則需要孩子說自己不喜歡這樣,在特殊場合寫一張紙條也是可行的。假設對方還我行我素,則可以警告對方,或大聲尋求幫助,或對其進行投訴。

第三步,和對方進行溝通,了解對方的感受。孩子間的問題,往往是相互溝通不嫻熟,或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所造成。所以,及時了解對方的感受是非常重要的。例如,對方拿筆畫自己的書包,可能對方喜歡或討厭這個書包,或只是想吸引注意力。但不管如何,要讓孩子能溫和而堅持地說自己很喜歡這個書包,不喜歡你這樣的行為。

第四步,到老師或對方家長那告狀或進行投訴。如果對方非常成心,確實需要走這條艱難的“路”了。面對不合理的行為,受害者當自己力量不足,就有權利進行申訴,并應運用群體的力量讓犯規(guī)者得到懲罰。若在實際生活中,受害者不知道如何維護自己權利,或這些行為被姑息,會致使侵犯者變本加厲。參見《案例分析:孩子為何不敢拒絕無理要求?》。

至于孩子找同學幫忙、不再和對方說話、賄賂討好、要求換座位或換班,或直接以牙還牙,個人感覺不是很恰當。當然,若對方已經(jīng)傷害到了你,那么為了保護自己,是可以大聲尖叫尋求幫助,或直接還手的。孩子動手的界線在于,迫使對方停手即可,不可以再繼續(xù)傷害對方,也不能先使用文具、書包等“兇器”。

所以,教孩子學會拒絕,是其將來采取更恰當方式與人交流需要掌握的一種處事技巧,也是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性和自主精神的一個方面。孩子不會拒絕別人,很容易被他人左右、沒有自己主張,有時還會給自己帶來危險。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只要學會設身處地,拒絕別人其實沒有想象的那么難。當然,學會拒絕也不代表拒絕別人的一切請求。參見《案例分析:教育孩子別教人性的劣根》。

對于案例中的情況,孩子是知道她旁邊的女孩父母離異了,是很值得同情的。像出現(xiàn)這樣拿筆亂畫的事,很大程度是出于嫉妒和尋求關注,并非是習慣性利用自己的“武力”欺負人。這樣的女孩一般是缺少朋友的,只要和她說清楚不喜歡,并多理解、讓一點對方,基本是可以平息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