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進入李岑老師個人主頁>>>

近一個月來,我聽到有幾位媽媽,說起自己孩子的英語考試分數(shù)。這些媽媽的孩子,都是小學三、四年級。孩子的英語,雖然考到九十多分,但排名落后。媽媽看到班里那么多孩子考到滿分,難免有那么一點點壓力。

我先表明觀點:我反對英語考試,我認為孩子從小學到高中,只要認真準備幾場國外英語考試(如托福、雅思)就可以了。我反對在五年級之前,給學生設(shè)置帶有分數(shù)評比性質(zhì)的英語測驗。

我承認考試有用。有人說,英語考試,能幫孩子“糾正錯誤”。但我想反問:學外語,出錯又怎樣?干嘛不給孩子預(yù)留出錯空間?再說,是鼓勵孩子不斷使用英語重要,還是糾正孩子錯誤重要?就算要給孩子糾錯,難道非要采取打分的形式嗎?

班級考試,更多體現(xiàn)出“比較”的色彩。我不贊成“比較”的存在,我更不贊成“兒童與兒童”的比較。強調(diào)“人比人”,是教育的最大禍患。?

人,是不能被比較的。況且,一紙試卷的分數(shù),能比出什么?

記得 2005 年,我有個學生,在北京市重點中學念高二,期中考試之后,全班 50 多個孩子的各科期中成績,被抄在教室后面的黑板報上,班會課上,班主任逐一念名字、念分數(shù),從第一名念到最后一名。我這個學生,總分排第六位。

不管出于怎樣的“都是為學生好”的目的,這么做都是不合適的,都是對孩子感情的漠視。老師在念的過程中,除了少數(shù)人得意,其他人要么不服、要么自卑、要么嫉妒。如此難堪的教育方式,培養(yǎng)不出“精英”,只能培養(yǎng)“憤青”。?

時代進步了,現(xiàn)在很多學校不再公布分數(shù),可仍有部分家長,總是喜歡打聽。我認識一位媽媽,特愛打聽別人家孩子分數(shù),但有一次,她自己孩子沒考好,在校門口,遇到熟人問自己孩子的分數(shù),便心生懊惱??己昧?,希望別人都知道,考壞了,就不希望別人問,這是何苦呢??

我培養(yǎng)過很多高三尖子生,他(她)們的成績,不比任何人遜色。我經(jīng)常跟這些孩子說:不要和周圍人比,眼光不要局限在自家的一畝三分地,眼光要放到國際上去。

教育的功業(yè),在于“化蛹為蝶”。孩子就像安徒生筆下的丑小鴨,成長為美麗的白天鵝。在成長道路上,每個孩子的步伐,都是不一樣的。步子慢的孩子,不等于走不遠。

只要孩子對自己有信心,只要孩子沒有松懈偷懶,只要孩子不沉迷電視,只要孩子愛問問題愛讀書,媽媽就不必憂慮,媽媽就不必擔心孩子的名次。

在孩子“化蛹為蝶”的偉大歷程中,媽媽要給孩子一個保護期。在這個保護期內(nèi),媽媽要培養(yǎng)孩子對自己的信心。媽媽要告訴孩子:你是獨特的,你是可愛的!

變成蝴蝶之前,大家都是蠶蛹,誰也不會飛,誰也不比誰厲害多少,沒必要互相比較。等變成蝴蝶之后,更沒必要比較,因為各有各的天空,各有各的事業(yè)。這么看來,從小就這么比來比去,真的很多余。

多么希望所有的學校,從入學第一天起,就宣示一個簡單的道理:人,不能被比較。

點擊進入李岑老師的節(jié)目>>>

點擊預(yù)約李岑老師《小學英語教育與人生規(guī)劃》語音公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