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月談孩子教育:孩子未來必備之與人合作
前些時候,在超市看到大約幾個初中生拿著一張清單,在選購一些由于茶話會的用品和零食。其中推車的一個男孩充當指揮,安排不同的同伴到不同的區(qū)域,去選購清單上的物品。同時,旁邊一個帶眼鏡的胖男孩充當會計,統(tǒng)計消費總金額。
目前的孩子多為獨生子女,加上父母過多包辦和對孩子百依百順,他們習慣于事事依賴,只知道自己而很少想到別人,逐漸養(yǎng)成了“以我為中心”的不良習慣,幾乎不知道什么是與他人合作。但在如今高度社會化大生產(chǎn)時代,合作能力已成為一個人的重要素質之一,很多工作需要團隊合作才能完成。因此,從小培養(yǎng)孩子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非常重要的。參見《指導孩子交友的原則和技巧》。
合作就是個人與個人、群體與群體之間為達到共同目的,互相配合做某事或共同完成某項任務的一種聯(lián)合行動方式。未來孩子想獲得某種意義上的成功,只有善于與人合作,才能很快適應在集體中工作需要和發(fā)揮積極作用,并贏得發(fā)展和生存空間,爭取更大的成功。而一個任性、脾氣大、與人合作能力差的人,必然缺乏團結協(xié)作精神。
合作對于孩子來說,就是在游戲、學習、生活中,能自動配合、分工合作、協(xié)商解決問題、協(xié)調(diào)關系,從而確?;顒禹樌M行,同時每個人都從互相配合中實現(xiàn)了目標。這是孩子在未來適應社會,立足社會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也為孩子良好人格的形成打下了良好基礎。但是,如果兩個孩子在一起只是互借玩具,或各玩各的,只能算是協(xié)作而不是合作。參見《孩子未來成功基礎是人際交往》。
但是,現(xiàn)在很多孩子既不會協(xié)商,也不會分工和交流。在交往和學習過程中,他們遇到困難,往往不知道向老師或小伙伴尋求幫助,反過來對同伴遇到的困難,也沒有意識到去協(xié)助解決。所以,孩子很少認識到自己是群體中的一員,故經(jīng)常發(fā)生矛盾后,經(jīng)常使用攻擊性的行為來解決問題,包括語言上的暴力。這就是孩子太自我了,缺乏合作的表現(xiàn)。參見《了解孩子從生活細節(jié)開始》。
合作是一種能力,更是一種藝術。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現(xiàn)代社會分工細化且競爭激烈,個人英雄主義的時代早已過去,合作意識對社會的發(fā)展至關重要。眾人拾柴火焰高,不管一個人的力量大小,他要是跟大家合作,總比一個人單干能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也只有如此,為了孩子將來借助眾人的力量,才能最大限度地實現(xiàn)自己價值。參見《我是如何培養(yǎng)孩子領導力的》。
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合作精神呢?
第一,要讓孩子學會欣賞他人。從實質上來講,合作就是取他人之長,補自己之短,是雙方長處的融合。有效合作的過程就是互相利用各自優(yōu)勢和資源,互為彌補各自的不足以共同獲得更大效益的過程。所以,合作中尊重、欣賞、接納對方是非常重要的,只有相互認識到了對方的長處,欣賞對方的長處,合作才有了真正的動力和基礎。參見《教育中的長板理論和定向培養(yǎng)》。
第二,要讓孩子學會分享。合作與分享是相輔相成的,且孩子學會分享才能繼續(xù)學會合作。光有合作沒有分享,會導致孩子養(yǎng)成占便宜的不良習慣和很難得到小伙伴的認同,或合作后沒有得到對應的好處,這都讓孩子失去合作的動力。而光有分享沒有合作,會使孩子感覺合作不重要和吃虧。所以,孩子合作與分享要一齊培養(yǎng)。參見《不浪費一個蘋果與共享教育》。
第三,生活中要多給孩子選擇。選擇是從多種備選對象中進行挑選與確定,是尊重孩子和避免沖突的一種方式。孩子學會如何選擇,會采取對自己最有利的,或是獲利最大的行為方式,同樣,當他們在一個集體中,也會根據(jù)自己的特點和長處選擇一個機會,并通過合作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獲得“單打獨斗”要好的戰(zhàn)績。參見《孩子的自信心從哪里來?》。
第四,要給孩子正確的說話方式示范。許多合作不成功,未必是雙方不想合作,往往是人際交往中最簡單的溝通方式不好,說了過多的命令、歧視、挖苦的語言。所以,孩子在交往中要語氣委婉地向對方表達自己想法或提出要求,在協(xié)商基礎上多用“請”、“謝謝”、“請幫我”等禮貌用語,不要一味地挑對方的毛病,這樣才能和周圍的人相處融洽和進行合作。參見《“具體化”是提高表達法寶》。
第五,通過游戲為孩子創(chuàng)造合作的機會。傳統(tǒng)游戲不僅能鍛煉孩子的群體意識,還能讓他們明白行為后果,理解自由和限制,并學會適應規(guī)則和怎樣解決沖突。同時,孩子在互動游戲中會產(chǎn)生社會關系雛形,他們必須觀察模仿、共同商量、友好合作、互相配合,才能使游戲順利進行下去,并能掌握游戲的規(guī)則,并游戲中學會積極的自我約束,從而避免只會告狀或采用攻擊性行為來解決糾紛。參見《道德起源實驗和兒童教育》。
第六,要讓孩子嘗到合作的甜頭。孩子在逐漸學會合作后,在表現(xiàn)出自己的才能同時,也會感受到合作后的愉快和受到其他孩子喜歡,就會真切的體驗到團結合作的意義。所以,家長應注意引導孩子感受合作的成果,這不僅對孩子鞏固、強化合作行為和激發(fā)產(chǎn)生進一步的合作行為有好處,還能大大提高孩子的組織能力和指揮能力,產(chǎn)生積極與人合作的態(tài)度。參見《點評:解決客戶投訴和兒童教育》。
第七,多讓孩子參加集體性的活動。在集體活動中,特別是團體的體育運動和集體游戲,既有兩個團隊之間的對抗與競爭,也有團隊內(nèi)部的協(xié)調(diào)一致和分工合作,非常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合作能力與競爭力,孩子能自覺地意識到與他人真誠合作的必要性,并形成樂觀、大方、寬容、團結等優(yōu)秀品質。所以,孩子在集體交往中,才能學會合作。
第八,充分利用家務活培養(yǎng)孩子的合作精神。在生活中父母可設置合作競賽,與孩子一起盡力通過合作來完成任務,孩子自然明白怎么利用每個人的長處。比如,家里搞衛(wèi)生,媽媽掃地,孩子幫忙拿簸箕,爸爸拖地。如果孩子一時沒有完成任務,也不要責怪孩子,而是要讓孩子明白,成功的合作不一定要達到預定目標,有些合作的結果可能就是失敗的。參見《讓孩子按年齡學做家務活?》。
第九,父母的示范。家長的言行無時不在影響著孩子,并常常成為幼兒模仿的對象,因此“榜樣示范”是一種基本的培養(yǎng)方法。如果家庭成員之間有良好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必然會對孩子產(chǎn)生很大的直接影響。比如媽媽擇菜、爸爸炒菜,大家一起擺碗筷,這些日常生動而又直觀的行為,都無形中都為孩子提供了積極的學習榜樣,并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第十,孩子學習合作最好的方式是在生活實踐。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周圍的各種活動都是訓練孩子合作行為的契機,家長要善于把握和不要替孩子做事情。例如,打牌下棋,或家務活分工協(xié)作。這些能讓孩子意識到合作的價值,體會到合作不是一個人的事情,不能隨心所欲和各行其是,只有大家相互幫助、協(xié)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功。參見《真正的會玩是一種高級學習》。
當然,除了上面我井中月絮叨的,還有許多因素會導致孩子不會合作。例如,如果孩子生活在一個整天爭吵不休的家庭中,或父母經(jīng)常采用命令的語氣,或過度保護,或不顧及孩子的“面子”而傷害他們的自尊,這就會加強孩子對家長的逆反心理,很難與同齡伙伴和睦相處,會拒絕與人合作。久而久之,孩子會把在家庭中從父母身上學到的,都會滲透到他們的性格中去,而在長大后帶入社會,自然難以與人合作。參見《行使父權的父親不是家庭皇帝》。
另外,孩子合作習慣養(yǎng)成非一日之功。當孩子做出合作行為,父母要對孩子及時給予積極評價和鼓勵。成人贊許的目光、肯定的語言、微笑的面容、對孩子親切地點頭,都能使幼兒受到極大的激勵,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強化合作的動機,使孩子愿意更多地、自覺地做出合作行為。隨著年齡增長,孩子與人合作的習慣也伴隨他們一起成長,以至于有一生的影響。(作者:井中月,一個懂得尊重他人的人,著有育兒書籍《生活場景中的教子智慧》)